《舌尖上的中國2》劇照拼圖。
借美食滋味傳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國2》,首集創下1500萬人次的收視紀錄;以競賽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語境的《中國成語大會》,初賽吸引3萬人報名……2014年的春天,中國熒屏文化盡展“傳統之美。
“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舌尖2》中的《心傳》在節目開篇中娓娓道來。
雖然是美食類紀錄片,《舌尖2》與第一季相比,更側重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希望透過美食,去描繪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合。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認為,“舌尖系列想要表達的是所有中國人在食物背後感受到的情感共鳴。
31歲的上海外企白領杜雯雯說:“前段時間母親來我這住了一週,臨走前做了八寶飯、餃子、滷菜等,塞滿了家裏的冰箱。我4歲的女兒特別高興,她說外婆留下好多好吃的,等吃完後外婆又會來的。
“這讓我突然感到恐慌。因為我幾乎不太會做飯菜,女兒長大後,記憶裏會有外婆的味道,還會懷念家鄉菜。那我將來能給女兒的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不是‘外婆留下了好多快餐優惠券’?杜雯雯有些無奈,她的快節奏生活裏更多是咖啡、披薩、三明治等“洋玩意。
“如果說《舌尖1》是緊扣美食紀錄片的類型,在講述飲食文化的同時寄託一定的人文情感的話,《舌尖2》對於情懷的表達慾望更加突出,顯示了想借人文情懷對紀錄片類型化進行一次糅雜與突圍的勇氣。何蘇六說。
眼下與《舌尖2》在中央電視臺同步播出的,還有去年曾在社會引起極大反響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
“漢語承載著國人的共同文化密碼和價值觀,這種文化黏合劑不僅提升了文化自信,而且有助於消弭社會裂痕,形成牢固紐帶。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認為,正因如此,《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去年火爆熒屏,相信《中國成語大會》也會帶給觀眾更多啟迪。
成語是中國獨有的語言現象。四字成章的結構、高度濃縮的寓意、古今同用的歷史以及其內容所表現的中國價值觀,使成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在當下的鍵盤時代,傳統漢字書寫不僅面臨“提筆忘字的窘境,承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成語也遭遇著“乏人問津的困惑。
《中國成語大會》正是巧妙地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融合在全球流行的猜詞競技中,以全新的競賽形式,承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傳播的使命。正如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大會嘉賓蒙曼所言:我們是“適逢其會“躬逢其盛。
安徽廣播電視臺綜藝頻道《美食來了》導演陳小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舌尖2》《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火熱都有共通之處,就是讓人們產生了文化上的自省。
“比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讓很多人產生這樣的感慨,很多字和成語都似曾相識,好像上學都學過,但就是不會寫,也讓人震驚‘原來我不是文盲卻失去了好多文化的根本。’《舌尖2》則讓人們發現,原來生活中那些平凡食材的背後有那麼深遠的文化,包藏了那麼多生活哲理。這些節目讓人們意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承上的缺失,從而產生關注和反省。陳小康說。
“我的女兒從早教就開始學英語、彈鋼琴,她喜歡過聖誕節、萬聖節。最近這些文化類節目讓我意識到我們是如此浮躁,以至於好像失去了自己的根,文化的傳承至少可以從每個家庭開始。杜雯雯說,她想從向媽媽學習如何做一頓可口的家鄉飯菜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