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 美国抄袭了中国,却没抄对

亚太日报

text

泰国外交部9月上旬派出代表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部长级会议。泰国外交部发布一条新闻稿总结此次会议,提到“泰国重申将与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密切合作,推动框架具体化,为人民带来真正的利益”。新闻稿对会议内容只有寥寥概述,最终落脚地在于“泰国是今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主办方,印太框架将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相辅相成,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与官方发文的冷静调性一致的是泰国政界学界对这一框架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这一框架缺乏具体内容,难以回应成员国尤其是东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关切,并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从而不看好其前景。

复制“一带一路”

朱拉隆功大学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比迪接受 《亚太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印太经济框架第一次部长级会议没有具体成果。“作为这个框架今年5月启动以来的首次线下会议,美国此次希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成员国互相认识交流,探讨应该在此框架中谈些什么、做些什么,但这一框架细则未明,各国都有复杂的考量,不可能在第一次会议中达成什么”,他说。

比迪认为,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抄袭。“一带一路”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倡议典范,中国借此实现了产能转移,广交朋友,为成员国打造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倡议让中国在经济和外交层面都大放异彩。与此同时,美国国力衰退,近年来通过发起贸易战、科技战,都无法遏制中国的发展。为了重树信誉,美国急需创立一个经济框架吸引部分国家,重塑地区经济格局,对冲和降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这是印太经济框架的由来。

“从目的和手段上看,两者都是通过建立‘经济框架’达成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一带一路’主张国与国之间进行点对点的双边磋商,若目标国支持中国,为中国企业进入本国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那么中国会以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等作为回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秉持的原则是贸易合作、互相尊重、共享发展红利、不干涉别国。‘一带一路’是个以自愿为原则的、开放的经济倡议。”

“反观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向成员国提出打造互联经济、弹性经济、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四大支柱的要求,也会以双边谈判为主。但在聚焦贸易的互联经济上,美国力图利用该框架在数字经济、劳工和环境等领域制定规则与高标准,要求成员国与其对标。如此一来,发展中国家如泰国的经济发展成本将大大增加。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却没有对目标国有如此要求。同时,美国对成员国发出贸易清单,禁止他们在某些产品,尤其是涉及高科技产业所需的矿产上与中国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弹性经济’。中国是东盟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美国的做法加大了东盟国家选边站的压力,同时让东盟国家损失一些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如此一来,美国需要对成员国有所回报,也就是‘清洁经济’,亦即为成员国提供清洁能源、去碳化等方面的技术转让,助力其建设基础设施。”

上述三点中,美国的做法是向成员国提出要求,对其提供回报,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基本一致。但根本区别是,“一带一路”谋求的是共同利益,共赢与共享红利,而印太框架却增加了第四点—-公平经济,其本质是,若成员国希望获得美国的回报,又不愿按照其要求的去做,那么美国将以“反腐败”为由威胁或制裁成员国。

“美国今日的衰落有目共睹,在地区影响力发展模式上尚需复制中国的方案。然而,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为了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硬推高标准,不仅增加成员国的生产成本,还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相比之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纯粹经济倡议,更具吸引力。”比迪说。

“印太”前景堪忧

泰国法政大学比迪国际学院教授、曾是总理办公室公共事务厅主任的阿努颂教授接受《亚太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清晰具体,成就斐然,但美国近年来的一些举措,包括在G7国家中推行“重建更好的世界”毫无进展,因此东盟国家对这一框架的举措和前景进行观望。

他说,每个国家都有经济政治主权。印太框架中参杂的政治、安全因素比经贸投资多,这让成员国难以达成共识,尤其是高科技供应链上,美国意图控制全球晶片供应链体系,并推动成员国在高科技产品所需的矿产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这将让全球供应链发生变化。从前按照国际经济规律、自由贸易原则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可以用低价获得全球高质量的原料和零部件,使资源得到高效分配,满足消费者需求。若印太框架造成全球供应链大脱钩,各国在生产、贸易、寻找原料上被迫选边站,最终成本或将转嫁到消费者上。目前印太框架只有规则谈判,政治挂帅,安全优先,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对东盟国家的吸引力有限。

他指出,美国企图推动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以主导全球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但东盟国家的发展程度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如印度、印尼等国对跨境数据转移采取严格限制,而一些亚洲国家对过度限制劳动的管制都持谨慎态度。数字经济、劳工、环境、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谈判具有一定难度,“印太经济框架”取得进展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美国很可能会在环境、劳工权益和人权领域作文章,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作为政治谈判工具,掣肘发展中国家。

东盟联手应对

尽管如此,东盟十个成员国中,印尼、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七国还是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该框架。

泰国前副总理、亚洲和平和解理事会主席素拉杰告诉《亚太日报》记者,泰国素来有“平衡外交”的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不缺席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这是小国与中美两个大国和平共处的生存之道。他说,“一带一路”是个成功的合作倡议,为东盟国家对地区经济框架带来较高的预期标杆。“但目前,东盟国家都想知道印太经济框架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何种切实利益。”

他说,如果泰国在一开始不加入该框架,而其他东盟国家都已纷纷加入,并在一些规则制定上与美国达成一致,那么作为后来者泰国就更加被动,在框架各项谈判中没有回旋余地。 他认为,在这一框架下,东盟国家应加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各方面的标准,切实发展生物、可循环和绿色经济,同时在环境、数字经济、贸易等领域建立共识与合力,联手与美国谈判,增加东盟的议价能力。

朱拉隆功大学比迪教授则认为,当今国际形势下,无论和哪些国家合作,都有低碳、去碳等高标准的环境要求。“既然始终要达到这些要求,东盟国家何不从现在开始联手筹谋,在在这些领域进行长期规划,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他说。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