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盤點那些年“奇葩”的港版電影譯名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 張樾

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Lawrence)的衝奧新片Joy最近剛在香港上映,買票捧場的同時香港版譯名《歡姐當自強》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吐槽。雖然說影片的主要內容的確是Joy奮鬥成為商業女強人的勵志經歷,但是“歡姐”和“自強”兩個詞一出立刻讓這片子籠罩上了濃濃的TVB賀歲喜劇片氛圍。內地譯名“奮鬥的喬伊”和台灣譯名“翻轉幸福”雖距離信達雅還有一定差距,但是相較之下已經正常許多了。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年香港特色的電影譯名:

1.SoundofMusic

內地版譯名:音樂之聲

香港版譯名:仙樂飄飄處處聞

這部1965年的美國電影無疑是幾代人的的童年回憶,音樂之聲是直譯,無功無過。港版譯名看似畫風清奇,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種“七字古風名”上世紀一度在香港翻譯界非常流行,其中也有不少化用名句的佳作:譬如Strangerswhenwemet譯成“相逢何必曾相識”,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巧妙地譯成了“曾經滄海難為水”,等等。“仙樂飄飄處處聞”似乎化用自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仙樂風飄處處聞”,但這一句本意是描述唐玄宗的奢靡生活,用來命名這部溫情歡樂的影片實在有些不知所謂,還給電影染上了一層輕浮的色彩。

2. 3idiots

內地版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

香港版譯名:作死不離三兄弟

這是2009年的一部印度影片,改編自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分生》,講述了蘭喬鼓勵兩個朋友勇敢衝破傳統,追逐夢想的故事。它是一部非常賣座的寶萊塢喜劇電影,但其對教育制度等種種社會痼疾辛辣而辛酸的揭示又使它遠遠超脫了爆米花式喜劇的範疇,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很難說這次大陸和香港的譯名哪一個更差。大陸版沒有任何邏輯:寶萊塢是以生產印式歌舞片聞名的位於孟買的電影工業基地,但與本片敘事毫無關系,生生把這個詞塞進影片名若只是為了強化這個“寶萊塢歌舞片”標簽以增加票房,實在讓人難以接受。至於港版,用“作死”評價三兄弟的種種叛逆行為勉強可以,但總體還是給人一種生硬而平庸的觀感。

3. TheMatrix

內地版譯名:黑客帝國

香港版譯名: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這部經典的科幻電影雖然是以黑客Neo為開始,但絕對不是在說一個有關黑客帝國的故事,它的重點在於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網絡,因此“黑客帝國”的翻譯並不貼切。再說香港的譯法,從名字上理解更像是一個十足的恐怖片才對,而事實遠非如此。“MATRIX”在“現代英漢綜合大辭典”裡大致有8種解釋,分別是母體、母體組織、子宮、發源地、矩陣等幾個與影片相關的意思。台灣版本譯作了“母體”,似乎是說matrix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母體,將人類當作植物一樣繁衍出來。相對來說,這一版本更加容易接受一點。

4.TheKing’sSpeech

內地版譯名:國王的演講

香港版譯名:皇上無話兒

香港的電影從業者一直沒有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名字直譯也不是一件壞事。這個腦洞大開的港版譯名“皇上無話兒”非常接地氣,相當有90年代港產三級片的風韻。內心戲豐富的人看到片名大概已經可以腦補出結巴皇上與七十二宮女的狗血奇情了吧。譯成“寡人不語”說不定還好點呢。

5.Sissi

內地版譯名:茜茜公主

香港版譯名:我愛西施

如果說《皇上無話兒》作為中西結合土洋混用的典型代表還稍稍情有可原的話,這個《我愛西施看起來可完全是胡鬧。為什麼貂蟬昭君楊玉環不行,為什麼偏偏是西施呢?西施與茜茜公主除了都是大美人之外究竟有什麼共同點?如果你會粵語的話,這個謎題就可以解開:“西施”諧音“西西”!怎麼樣,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

6.AmericanPie

內地版譯名:美國派

香港版譯名:美國處男

AmericanPie系列一共六部,是風靡美國的青春性喜劇。原片名非常巧妙,借鑒自同名流行歌曲,也照應了第一部中男主角用蘋果派自慰的經典場景,另外,在美國文化中,pie這個詞亦有“首次性經歷”的隱喻。大陸譯名一如既往的是中規中矩的直譯,港版譯名則主要參照了第一部的主線劇情:四個高中男生試圖在畢業之前擺脫處男身份的系列過程。港版譯名雖然更加直白、吸引眼球,但有些可惜地割去了原片名的精華,作為系列片名,和後幾部也關系不大。

7.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

內地版譯名:廊橋遺夢

香港版譯名:麥迪遜之橋

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又是一部90年代的經典電影,梅姨(MerylStreep)在其中獻出了精彩表演,第十次得到奧斯卡提名。MadisonCounty是位於美國西部愛荷華州的一個縣,而當地的RosemanBridge就是本片男女主角墜入愛河的地點。這種當地常見的帶頂橋有點類似與中國的廊橋,而暮年女主對兩人痴纏愛情的回首用遺夢形容也十分貼切。香港這次倒是乖乖做起了直譯,無奈“廊橋遺夢”四字實在精彩,形神兼備。

8. EdwardScissorhands

內地版譯名:剪刀手愛德華

香港版譯名:幻海奇緣

“奇”“幻”“緣”是港譯的典型字眼,除此之外還有“猛”、“爆”、“血戰”、“驚”、“怪”、“俏”、“激”、“情迷”、“狂”、“烈”、“艷”、“絕”、“威”、“生死”、“神”、“鬼”、“爭霸”、“風雲”等等。很多電影都是這些字的排列組合,比如“神鬼風雲”“驚情血戰”之類,雖然看起來勁爆,但用多了往往給人種媚俗的感覺。“幻海奇緣”或許是想渲染本片奇詭的蒂姆伯頓風格,但是這四個字擺在那就有種探險兒童片即視感。

9. Mr.& Mrs.Smith

內地版譯名:史密斯夫婦

香港版譯名:史密夫決戰史密妻

這部影片是典型的戲外比戲內更精彩,布拉德皮特就是在拍攝期間愛上安吉麗娜朱莉,依然拋棄發妻安妮斯頓的。電影是典型的商業片,俊男美女、老套的動作場面和絢麗的機械裝備樣樣俱全。大陸直譯,港版譯名則概括了夫妻二人各自奉命干掉對方的情節,並增加了片名市井的味道。

10. Fargo

內地版譯名:冰血暴

香港版譯名:雪花膏離奇命案

入圍1996年奧斯卡七項大獎,Fargo幾乎是科恩兄弟執導的最富影響力的黑色幽默片了。影片中,一個債務壓身的汽車業務員綁架自己老婆向岳父索取贖金,途中一系列意外使整件事變成一個失控的雪球,牽著觀眾體驗絕望的快感。原片名很簡單,就是故事發生的地點Fargo。大陸譯名用“冰”點出了寒冷的環境,“血”暗示了蒼涼的殺戮,而“冰血暴”又與“冰雪暴”諧音。很多影迷都表示這個譯名無論在深意、衝擊力還是吸引力方面,都更勝一籌。那麼,“雪花膏離奇命案”這個乍看如此離奇的譯名是怎麼來的呢?“花膏”的粵語讀音類似Fargo,雪是影片的重要意像,“雪花膏”故意造成無釐頭效果,離奇命案是對主題的概括,因此從香港本地人的角度看,這個譯名也是精心設計的。然而其中的包袱外地人自然很難領會,這個譯名也因此常常被內地網民吐槽。

通過分析這十部代表性的影片,我來試著總結一下香港譯名的特點:

1、本土化。

香港作為中國的粵語區和前英國殖民地,有很多本地獨有的語言習慣,因此香港譯名對於方言詞的大量應用以及口語化的表達常常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比如“不速之嚇”看起來莫名其妙,但它的廣東話諧音是“不速之客”。DesperateHousewives的港譯“靚太唔易做”在外地人看來略浮誇,但土生土長的港人卻覺得稀松平常。

2、商業化。

如果說內地更多地強調電影的文教意義,香港人對待電影的態度就更傾向於完全的娛樂消遣。這一特點直接地表現在了兩者的翻譯風格上:內地嚴肅、冷漠,幾乎無漢化痕跡。這充分體現了對原著的尊重,但有時不免過於死板、缺乏創意。香港的風格則是通俗、接地氣,這或多或少是曾經輝煌、過度發達的娛樂產業後遺症。於是為了制造爆點不惜曲解原意,甚至使用不雅字眼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舉措說到底都是為了增加票房,香港的高端階層英語水平較高,通常直接看英文原片,而為了吸引未受過良好教育的低階層認識,院線譯名通俗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3、概括性。

不同於內地對直譯的堅持,香港譯名喜歡用幾個字概括全篇內容,從而讓觀眾買票之前對影片內容有所了解。經典西部片《大地驚雷(TrueGrit)》被港人譯作“獨眼龍雙槍殲四虎”,把劇情說了個干淨,討厭劇透的人大概會對這種風格深惡痛絕吧。

很多時候,兩岸三地互相指責譯名“奇葩”,或許是因為對對方文化的不了解甚至誤解。只有當眼界打開了,心態才能放寬。當然,不管是來自哪個地區,影迷們都真誠地希望“人鬼情未了(港)”“廊橋遺夢(內地)”“這個殺手不太冷(港)”“聞香識女人(內地)”這樣神形兼備的翻譯佳作能夠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