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台灣隨筆

亞太日報

text

撰文|香港城市大學沈芳旭

【亞太日報訊】佛光大學坐落在半山腰上,因此我們的車是爬了一段山路的。沒有什麼太高的房屋,全都是低矮的小房,錯錯落落地建在山路兩旁。新奇的是,每隔上那麼十幾米,就會有溫泉旅店,溫泉小館出現,偶爾還會看到露天的池子,幾個人圍坐在池邊,旁邊搭了條毛巾,邊泡腳便聊天。宜蘭縣,在不經意間,就在這個不算溫暖的夜晚,透露出一點兒溫馨,一點兒閒適的氣息。

宜蘭夜景;老街一瞥

房間不算大,卻舒適,還有一個露臺可以看夜景。從我們的房間向下看,正是一方池塘,池塘興許很清澈,但此刻只能看到塘邊獨明的一盞明瓦燈,閃著幽幽的光。因為我們在山上,向遠處看便是低窪的平原,臺北市的夜景,在不經意間就映入眼簾。因為隔得遠,所以也只是能看到遠處一片耀眼而已。漆黑靜謐的山林夜色,配上遠處大都市的燦爛星火,竟有了一種彼岸燈火闌珊的意外之美。而這種美,竟意外地令我感到一絲熟悉,一絲安心。

宜蘭,很配此景,此情,確是好名字。

古塔禪音伴禮佛

談及台灣,便無法回避宗教的問題。人間佛教的發展,始於台灣。佛教是教人修心的,如果以哲學問題來分析的話,任何宗教,都是唯心論。固然,在我們大陸的政治課本中,辯證唯物主義才是這個時代正確的哲學,而它確實也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是我想,若是對於宗教,總是以“不正確的唯心論”為角度來看待的話,未免會看不到在它背後的一些東西,一些真正有意思的東西。

佛教認為,煩惱起因於人心的執著,如果我們不能學會與自己內在心靈的某種對話方式,我們就不可能真正解除生命的煩惱。這就是修心。若是縱觀歷史,探索宏觀世界的奧秘,那麼用辯證唯物觀來看,應是最好的,也是最全面的選擇。但若是以一個人作為個體而言,辯證唯物地活著確是太累。我們有時候其實不必完全看清楚身邊的景物,因為周遭的景物變化太快,也太多。而此刻,對於我這個個體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使自己的心靜下來,看清楚自己的心,自己的煩惱就於其中,在自己與心靈的對話中,慢慢的就靜了下來,最後,就是解脫。

其實在一個自我的人生中,填入一些唯心,又何嘗不可。

龍貓與奶茶;視覺與味覺皆贊的素食便當

忽然就想到了之前看的楊馬特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Pi在少年的時候,曾經一度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並且因為這個一度遭到周圍人的不解與質疑。其實在我看來,比起那些天天互相指責嘲諷其他宗教來維護自己心中“神“的人士,Pi比他們任何人都虔誠。

宗教源於人對於生命伊始最純真也最真摯的感動。我們信仰宗教,亦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它是一種當你面對時,心中升騰出來的一種莫名的感動。這種感動使你有了一種想要膜拜的衝動,但它從來就不是一種因權利,力量而生的屈服,而是一種呼吸般地自然,令你的心情輕盈剔透。每個宗教都是讓人從善行善的,或許所謂的教義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對於個體來說,只要獲得了一種心靈的寧靜,那麼無論是何種宗教,都將不重要,既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麼選擇道路的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於宗教的問題,或許真的不應該劃分如此清晰的界限。

真正的界限,在人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信徒。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