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女生800块钱的衣服可以买,8块钱的邮费,不行!”
“超市买一堆东西,可以;购物袋要加两毛,不行!”
“吃饭三五百,OK,外卖没凑够满减,不行!……”
近日,一则名为“该省省、该花花”的短视频,成了爆款,传播甚广。这些看似矛盾的消费行为,加上创作者本人夸张的表情与颇具冲击力的表演,让该视频收获了近三百万点赞。
事实上,这套“该省省、该花花”的说辞,已经不新鲜了。只不过,被这么夸张地演绎出来,加上所谓“内容过于真实”,还是能激起一波热推。
**年轻世代的新消费观
**
在微博上,也有很多表现此类“该省省、该花花”消费观的视频和段子,这还被称作“当代恶臭青年消费观”。
“恶臭青年”本是很多小确丧年轻人自嘲的称谓,如今它就跟“吃货”一样沦为一些新世代们自我标榜的标签。将“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观跟“恶臭青年”的名号绑在一起,其实并不是说这类消费观真的恶臭,倒是挺能说明某些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当下,如果你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消费观”,能搜出一大串类似的视频。其中“当代日常生活观察者”papi酱的一段相关视频,点击量也很高。
在这段名为“当代女性奇特消费观”的视频之中,肩挎白色流行款布包的papi酱,买应季青菜时,对一两毛钱斤斤计较,砍了两三波价,还是嫌贵,最后甩手走掉。但是,当她买一支520元的新款口红,却毫不犹豫,当下入手。
这类消费观念,在线上、线下的各种消费场景中都有呈现。“坐公交去酒吧”“看视频不想充会员,找20个人借号不嫌烦”“精心比较几块钱的抽纸,看哪个层数更多”“买个几十块钱的剃须刀,刷五六个电商平台进行比价”等等,诸如这些场景,的确是一些当代年轻人的日常。
▲图片来自@papi酱抖音视频截图
“该省省、该花花”背后的“歧视”与“纵容”
看起来,肯花一大笔钱在包包或奶茶上,却不肯花邮费或想图折扣,是种挺矛盾的心理。在网上,有人将这说成“死要面子活受罪”,认为这是种病,得治。
不少年轻人,几百一支的口红,甚至几千一双的鞋,为了不落伍于时尚,为了能在同龄人中不丢面儿,当买则买,当抢则抢,而当点外卖、网购、购买小件日常用品时,则对一些小额的邮费、商品价钱百般计较。这其中着实有不小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所谓的“该花花”是对自身欲望的一种纵容。这种欲望,或许是“吃货”的贪欲,或者是攀比得来的虚荣,又或者仅仅是一种通过消费获得的购物快感。“该花花”中透露出的雷厉风行,恰恰似在鼓励年轻人,对自己的欲望无节制,尽情地去释放,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而与此同时,如某些短视频所呈现的那样,有些人买500块钱的新款口红毫不眨眼,却不舍得花5块钱买应季蔬菜。她们对来袭的时尚新品毫无招架之力,而面对强势的时尚品商家,又毫无还价之力,只能被商家割“韭菜”。
但是,当她们面对卖场甚至路边摆摊的弱势卖家,则占尽了买家优势,开始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盛气凌人”地展现对弱势商家的歧视。这类行为,相形之下,不再是所谓的节省,而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恃强凌弱”了。
“该省省、该花花”其实本可以解读为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但是,不该如某些短视频中所演绎的那样极端与片面。
人皆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该省省”给了人选择空间,在这个合适的空间里,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本没什么问题。
在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厌恶损失心态”。该理论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在意的不是价格高低,而是有价格对比下的高性价比。买1000元的衣服,很多人未必觉得贵。但有折扣不用,带给人们的心态就是“损失”,这会损耗他们的消费幸福感。所以“该省省”,倒颇符合人性。
但是,这种省,却不能演化为歧视甚至“盘剥”弱势商家。
“该花花”这在日常的消费观念中,本该是“把钱花到刀刃上”,对于必要的或者中意的消费品,当买则买,无需犹豫,但不该引导别人将钱花在纵容欲望、满足虚荣上。
年轻人喜欢喝奶茶、玩盲盒、买椰子鞋、打卡别人推荐的好吃餐厅、买美妆博主种草的护肤品……这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也千万要小心,不要被某些网红带到坑里去,最后成了韭菜。
“该省省、该花花”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本来无错。但是,将“该省省、该花花”仅仅当做一种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克扣他人的口号,就彻底把它用歪了。
对该省的省,对该花的花,理性消费,短视频很欢乐,但是一笑而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