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32个国家的239名科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世卫组织更多地关注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科学家们表示,此前,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或被低估。世卫组织发言人表示,正请技术专家对信的内容进行审核。
△路透社报道截图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239名科学家联名公开信:空气传播的风险或被低估
多家外媒报道,这239名科学家发表的联名公开信将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他们在信中表示,被感染者打喷嚏或咳嗽时释放出的带病毒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可能比目前人们所认为的更长。他们称世卫组织应该更加重视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风险,建议其对此进行审查,并重新修订新冠病毒防控指南。
此前,世卫组织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进而出现空气传播。
然而,这些科学家认为,有(比飞沫)更小的颗粒存在,这些更小的颗粒能够在空气中停留更长时间,通过空气传播到更远的距离,被人体吸入后造成感染。他们声称,有新证据表明,空气传播可能比飞沫传播更值得关注。
剑桥大学医院的传染病顾问巴巴克·贾维德称,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是有可能的,但是还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在空气中会停留多久。
何为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
△世卫组织官网截图
世卫组织在其网站上的科学简报中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以此为依据,世卫组织告诫,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至少一米的安全距离,并且要经常洗手。
世卫组织3月底在其官网发布的报告称,空气传播与飞沫传播不同。空气传播指的是飞沫核内存在的微生物(通常被认为是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会在空气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在超过1米的距离内传播给其他人。
《纽约时报》称,如果空气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那么必须采取更严密的防护措施。例如,即使在室内保持社交距离的前提下仍要佩戴口罩,学校、养老院等地的通风系统可能需要添加新过滤器,公共场所需要使用可杀死病毒的紫外线灯等。
世卫组织:正在科研审核信的内容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截至6月29日,世卫组织在发布的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更新手册中,认为所谓的“空气传播”只有在产生气溶胶或小于5微米病毒液滴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发生。
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6日说:“我们已经知道这封公开信了,正让技术专家对信的内容进行科研审查。”
世界卫生组织感染控制技术负责人贝妮代塔·阿莱格兰齐认为,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证据没有说服力。“特别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已经多次声明,空气传播有可能存在,但尚无确凿的证据支撑这一点。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王薇
主编丨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