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外國人”

APD NEWS

text

10月31日下午,位於香港新界的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舉行2012-2013年度文化周閉幕式,內容色彩紛呈,高潮迭起,本網記者大飽眼福之餘,遂寫下手記一則以饗讀者。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是一所多文化、多民族的學校,現時全校有約500名學生,近七成為非華語學生,來自14個不同的國家,其中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學生最多。在閉幕式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學生們的表演,使記者初次領略到這所“平民化國際學校的風采。

多姿多彩文化周

今天是文化周的最後一天,在馬登中學的操場上,不同國籍的學生們擺出各自的攤位,通過遊戲,表演和美食等多種方式向同學們及記者介紹著屬於他們民族特有的文化。

首先吸引記者目光的是一群跳著菲律賓竹竿舞的少女。幾個女孩跟隨著歡快的音樂,在兩根時而平行、時而交錯的竹杆中跳躍、歡舞。在節奏感十足的竹竿的撞擊聲中,在竹竿快速分合變幻的瞬間,女孩們腳下從容而敏捷地進退跳躍,絲毫不妨礙上身舞美的展現。裙擺飛揚、熱情洋溢的表演博得圍觀同學的陣陣喝彩。記者也不禁被孩子們現場營造出的歡快氣氛所感染,駐足欣賞。

圖為學生們在操場上跳菲律賓竹竿舞。 亞太日報記者柴青宇攝。

在巴基斯坦同學們的展位上,一位身著巴基斯坦傳統服飾的女生在為她的同學畫指甲花彩繪。只見指甲花做成的顏料從她的筆尖流出,沒有絲毫的遲疑,便幻化成為繁複細膩的花紋,呈現在少女的手臂上。記者不禁驚歎於這些小藝術家們行雲流水般的繪畫技巧,以及令人讚歎的藝術天賦。通過攤位的展板,記者瞭解到,這種複雜精緻的彩繪圖案花多數會畫在巴基斯坦婦女的手和腳上,是在某些重要時刻用來美化婦女的方式。彩繪的顏色會在手臂上停留5至7天,然後慢慢褪去。

圖為一巴基斯坦女生在為同學繪製指甲花彩繪。 亞太日報記者柴青宇攝。

當記者沉浸在這具體而又真實的“聯合國式的校園氣氛中時,三個熱情開朗的女孩叫住了記者。原來她們看到了記者手中的相機,希望可以幫她們照一張相。她們其中有兩位來自巴基斯坦,一位來自非洲。據她們說,她們的中文進步很大,甚至可以用中文與記者進行簡單的交流了。

記者問她們,喜不喜歡這所學校?三個女孩異口同聲地回答:“非常喜歡。“因為在這裡沒有與不同民族同學溝通的障礙,大家都很友好,同學間會互相幫助。

精益求精辦學路

看到不同種族的同學之間相處如此融洽,記者不禁疑惑,這種和諧的氛圍是怎樣形成的?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又是怎樣克服的?帶著疑問,我們訪問了馬登中學的校長何力生先生。

談到辦學的艱辛,校長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在這所名副其實的“國際學校裡,首要解決的困難當然是語言問題。“學校老師已經從剛開始的全廣東話授課,變為現在的全英文教學,校長說。“全港100多間英中學校只有30多間是用英文教授通識科目的,我們便是其中之一。因為英文已經是好多外籍學生的第二語言了,不可能再讓他們用中文來學。

說起中文教學的困難,校長感慨萬千,“我們的中文教材是自己寫的,因為市場上沒有一本中文教材是給完全不懂中文的人編的。爲了讓這些外籍孩子們學好中文,校長想盡了各種激勵他們的方法。這些方法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生們從剛開始一個字都不認識,到離開學校時至少能達到小學語文水準,好一點的甚至可以參加水平測試。

談到辦學的理念,校長一直在強調兩個詞:真心和尊重。“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所學校中沒有歧視。學校會尊重不同文化學生們的飲食、服飾、宗教習俗,在他們的大節日也會安排放假。“舉辦文化周,就是爲了讓他們瞭解別人的文化,這是消除歧視的最好方法。

訪問結束,記者不禁感慨,這是一所別有味道的中學,這是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所獨有的景觀。在這裡,沒有人會把你當成外國人。任何有關種族的歧視和異樣的眼光全部蕩然無存。有的只是不同膚色的年輕笑臉,張揚著青春年華的快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