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香港| 150年不變情味 維港logo"鴨靈號"的復活史

亞太日報

text

“鴨靈號”於夜間行駛在維港海面上

【亞太日報訊】在風景開闊的香港維多利亞港海面上,經常可以見到一艘三面船帆鮮紅的古典木船駛過,吸引不少遊客驚歎合影。6月13日,這一香港僅存的中式三帆古董木船——“鴨靈號”慶祝復航一周年。

從昔日的小漁港發展為如今的國際大都會,“鴨靈號”向來被視作承載香港集體回憶的標志之一,見證香港由一個小漁港,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其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帆船形象也成為香港旅發局的官方標誌。

香港旅發局標誌

曾入選“香港十大旅遊景點”

始建于1950年代的“鴨靈號”由本地船廠製造,原為漁民所有,是香港目前唯一仍在運行的典型古老中式帆船,象征著香港老一輩漁民的人情味和一諾千金的誠信精神。

上世紀80年代,有英國商人購買這艘漁船,按原來的設計進行大規模的翻修,租予香港旅發局,接載旅客遊覽維港。“鴨靈號”也成為香港旅發局的官方標誌。

“鴨靈號”代表著19世紀香港的造船風格

除了是中國十大古董帆船之一,“鴨靈號”於上世紀80年代曾入選“香港十大旅遊景點”,被許多外國雜誌推舉為遊港必去的景點。電影《環遊世界八十天》也曾以“鴨靈號”作為場景。

2014年初,“鴨靈號”退役後疑因失修沉沒,後得熱心人士向英國商人洽購,再將鴨靈號從海底打撈出水,撈起後的船身已滿布蠔殼。經過約半年的複修和高達1000萬港元的維修開支,鴨靈號得以儘量保留原貌並於2015年6月13日再度啟航,延續港人不屈不朽的精神。

“鴨靈號”修復前局部

見證香港從小漁港到國際航運中心

“鴨靈號”的復航引起社會關注。港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去年也有出席啟航典禮,表示中式帆船一直是香港的標誌,它代表香港由當年一個小小的漁港,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

與現在以纖維製的新式船不同,鴨靈號船身全以木製,較為重身及沉穩。150年前,縱橫香港水域的就是這種帆船。看著“鴨靈號”緩緩駛過,仿佛穿過時空隧道來到六、七零年代的維多利亞港,回到大班和鴉片交易的時代。

如今的“鴨靈號”雖然不再用風帆推動,但船身仍保留三面帆,船頭是起帆的絞索位,船尾則是駕駛艙,方便船長觀察捕魚情況。船身下層是機房及漁民起居間,昔日漁民便在面積約150至200平方呎的下層空間休息。

復航後的“鴨靈號”於每天分五個時段開啟海上旅程,每次可搭載35人,45分鐘的旅程中,有導賞員講解“鴨靈號”歷史,了解昔日漁民生活、漁船沉沒後再復修的故事,以及勇往直前的香港精神。若在晚上7時半登船還可在海上欣賞“幻彩詠香江”燈光音樂匯演。

“鴨靈號”每天分五個時段開啟海上旅程

船主:勿忘漁民精神和人情味

“鴨靈號”現在的船主鄧添穩說,過去一年中,登船的遊客已超過1萬人,其中外國遊客佔六至七成,內地遊客約一成,其餘為本地客。這艘古董帆船,也見證了不少美好姻緣。“有人在鴨靈號上發生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在我們來說有很大感受,成人之美是一大樂事。”

出生於1960年代的鄧添穩說,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都對“鴨靈號”有一種獨特的情懷。他說,希望透過“鴨靈號”、維港和船上導賞員的講解,帶出香港奮鬥的故事──香港人如何面對風浪,發展到現在的國際大都會。同時,“鴨靈號”代表了香港老一輩漁民的人情味,希望“鴨靈號”能夠重新喚起香港人的人情味和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

6月25日及26日,“鴨靈號”將邀請低收入家庭成員和安排部分班次供港人免費乘搭,共同懷緬香港昔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