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观察 | 广东应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大发展画上恢弘一笔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毛顺宇,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与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对支撑“一带一路”发展和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枢纽位置,因此要充分把握自身具有的区位、产业和发展优势,紧握“一带一路”倡议创造的发展机遇,打造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加速推进开放型经济高速发展,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把湾区建设成为增长引擎的创新中心、内外联动的互通桥梁和服务“一带一路”纵深推进的综合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不论从地理、经济还是政治层面来看,都具有十分特殊的优势。因此,大湾区要把握好自身优势促进自身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不断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一是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背靠珠三角地区,对内有着广袤发达的经济腹地,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北临长江经济带,西毗北部湾,对外是我国开放的南大门,濒临南海,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航运要地和亚太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纽带。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漫长的海岸线、良好的港口群、广阔的海域面为湾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独特的空间结构、先天的靠海优势和港口城市为依托使得湾区具有经济外向度高、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能够集聚大量经济要素容易形成相关产业体系,带来强大的“虹吸效应”。从地理上看,湾区良好开放的经济环境和发达的国际连接网络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

图片1.png

二是产业优势。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是国家建设的代表性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高度开放的区域之一。湾区产业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11个城市各具特色优势,发展定位明确,产业分工较为完善,形成了“中心城市极点带动,交通网络轴带支撑,规模经济辐射周边”的产业格局体系。珠三角9市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科研投入大,科技创新活跃,制造业基础雄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港澳地区则是现代服务业占主导,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航运系统,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贸易、物流、教育、医疗和法律等服务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澳门则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葡语国家合作平台。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完备,配套齐全,产业之间梯度互补,优势明显,能够实现错位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可以弥补港澳地区的“产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则可以反哺内地,为珠三角制造业出口保驾护航。产业链完备、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为大湾区城市间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发展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要发展部分,它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直处于领头羊地位,已经具备充足的发展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过去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如今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坐标。从政策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顶层设计为支撑,将大湾区定位成多元化、多中心、多枢纽,有分工、有合作、互通互联的城市群格局,破除制度上的障碍壁垒,给予一定的政策便利,创新跨境协同发展机制,使得在大湾区中各项经济建设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制度上来看,“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在处理粤港澳三个独立关税区中,灵活多效的制度安排为大湾区和沿线相近制度国家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帮助粤港澳大湾区扩大贸易和产业合作面,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制度化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发展基础和优势。

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经济载体和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有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具有无限的潜力。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大湾区要形成正确的发展走向,以开拓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开阔的思路,把握历史机遇,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内地与世界交流的坚实桥梁,建好“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进入世界一流湾区行列。

首先,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不竭动力,未来要把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是要为科技创新拓展空间,构筑“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和科技产业带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基础科研与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利用各地互补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驱动全面创新,着力促进大湾区的科技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为科技创新完善配套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主体建设,包括打造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完善的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能够为培养大规模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丰沃土壤的良好创新环境,同时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融合体系,在大湾区内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以发挥金融助推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

图片2.png

其次,开放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湾区在未来要扮演好内地与世界经济往来的桥梁。一方面,对内要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国外企业“走进来”。从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信贷、跨境贸易等领域逐一对标世界一流湾区,逐步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并制定促进要素流动的政策,使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加快完善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对外融入“一带一路”整体框架设计,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格局,让国内企业“走出去”。作为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让内地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商贸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造”爱上“中国造”,建立湾区与内地以及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

第三,服务是走向国际的重要支撑,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涌流。国际规则制定参与能力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匮乏、金融约束、外向型公共服务不足、国际中介服务供给缺失等问题是内地企业“千帆出海”的现实困境,因此,作为“一带一路”的引导者,粤港澳大湾区应从这些现实困境和企业对于产业资源交融、人才培养交换、国际合作交流等现实需求出发,加快探索有效的国际化服务,借助自身区位、产业和发展优势,整合区内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构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政策咨询、产能对接、金融支持、文化交流等一揽子服务,让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最后,融合是深化合作的未来版图,共建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合作平台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是中国制造强省和产业发展高地,也是对“一带一路”参与国进出口贸易的大省。省内9大城市定位清晰,产业分工上错位发展,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群密集程度高,已经形成了广州南北部—中山—佛山—珠海的西岸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产业带和广州中东部—东莞—深圳的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构建了区域协同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未来,广东省要做好港澳地区的产业支撑,利用港澳在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优势,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让省内企业“走出去”。同时,加强粤港澳三地的联系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促进人才、物资、资金、信息快速有序的流转,努力提高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力,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共同构建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版图画上恢弘一笔!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