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導演張一白:青春片是對歷史的補償

亞太日報

text

電影《匆匆那年》劇照

綜合媒體報道,《匆匆那年》票房突破5億,張一白表示有些意外。這位60後導演通過拍攝80後的青春,希望能讓淹沒在日常生活裡的普通人在影院重溫青春。

青春片教父的“青春觀

《將愛情進行到底》《開往春天的地鐵》《匆匆那年》……放眼張一白執導的“青春系電影,難怪有網友送他“青春片教父的名號。

“青春的本質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與年齡無關。在張一白眼裡,青春是人生最明媚的時光,既有青澀的萌動、對世界的嚮往,也伴隨著挫折、遺失甚至創傷,這都很美好。在日益成熟後,當對現實不滿時,很多人會追憶青春,尋找躲避的天地;或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對未來的信心。

張一白回憶說,自己的青春期其實有些灰暗——高考落榜、感情上當備胎,整體自卑又壓抑,好在後來他當了導演。“導演這一職業,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在於能表現現實,更在於能創造一個世界。執導青春片對他來說就像圓夢,既圓自己的夢,也圓別人的夢。張一白希望,他的作品能溫暖人,讓淹沒在日常生活裡的普通人在影院裡重溫青春,“青春片是對灰暗現實的慰藉。

有人質疑,60後導演能拍好80後的青春嗎?張一白說,青春其實具有普遍性。例如《太平輪》中,情侶們用毛筆通信;《歸來》中用鋼筆;《將愛情進行到底》中用電話聯繫;現在用手機、微信。但其實都在表達一個意思:“你還好嗎?你想我了嗎?不同年代裡的情感內核其實是一致的。

《匆匆那年》中,有個關鍵字是“後悔,張一白希望借此表達回望青春時的思考和回答,“人年輕時,都會迷失,甚至犯很大的錯誤。但重要的是,要拷問自己,對這些錯誤負起責任來。

“青春片為什麼這麼火

近兩年,青春題材電影密集上映, “同質化的批評也不絕於耳,《匆匆那年》也未能倖免,而張一白不以為然。“從類型片的角度看,青春片並不算多,幾年下來才五六部,和武俠、古裝等其他類型片相比,遠遠不夠。在他看來,青春片爆發是對歷史的補償,70後、80後的成長過程缺乏影像記錄,如今這批人長大了,又擁有巨大消費能力,願意在影院裡獲得“共鳴和感動。消費需求和市場空缺就造成了青春片火爆的局面。

受眾理念每30年一大變

談到電影宣傳,張一白幾日前曾在第三屆娛樂營銷高峰論壇上說:“我們的行銷有劇本、有節奏、有結構,飽含激情和熱愛。在他看來,這是創作性的行銷,“我們把每一次行銷都當成一部新電影去創作。

2010年,張一白擔任《杜拉拉升職記》的製片人,開始嘗試著做行銷。他找出三個關鍵字:職場、時尚和愛情,聘請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人力資源部主管做聯合編劇,找30位時尚雜誌的封面女郎為影片造勢……新鮮、好玩的行銷手段獲得了票房回報。

中國社會正發生著看不見的“溫和又殘忍的轉變,張一白說:“就電影市場來說,每30年,受眾的理念和價值都會發生一次大變化。這種變化迫使導演進行觀念的轉變,“創作和行銷是電影產業同等重要的兩翼,行銷的比重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