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6月,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显现,出现了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声音,其中所谓的“债务陷阱论”频频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媒体和智库批评的主要论调。显然,这一论调并非基于理性的分析结论,不仅歪曲了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还制约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
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最早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于2017年初提出。随后,由于这一论调迎合了西方国家的某些需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客、智库和媒体大肆宣传,以达到唱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这种论调的出现主要源于部分国家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战略判断,是对中国崛起的不安情绪的延伸,以及阻止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并担心中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焦虑。当前,国际上以此论调大做文章的报道缺乏充足信息并且对“一带一路”项目研究不足,选择性地忽视“一带一路”各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成功例证,以不实言论制造国际舆论影响。
谈“债”色变并不可取,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本质是经济问题。抽丝剥茧分析事实,谣言便不攻自破。一直以来,债务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国际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少经济增长理论对发展要素的强调重点不同,但都不能剔除资本的作用和影响,而外债是资本形成和提供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利用外部资金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解决资本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借贷来发展经济本就是正常之举,因此,何来“陷阱”一说?再者,债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均普遍存在,即便是已经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发达国家,在其起步初期也是以外债为主要引资方式来发展经济。比如日本在战后重建经济时期,外债GDP占比高达94%,早期资金支持对其经济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而别有用心之人会忽略或避开历史规律,编造“债务陷阱”一说,事实完全颠倒。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通过国际组织或商业银行都等多渠道资金来获取借款,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水平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历史成因,将债务风险问题随意归咎于中国是不符合事实的。
另外,批评“一带一路”倡议的人士往往还忽视了一个事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前借贷资金流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从东道国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重点合作内容,而基础设施作为“经济活动的车轮”,以生产要素投资的方式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乘数效应”加速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前,“一带一路”实质性的合作成果胜于雄辩。例如,蒙内铁路建成后,不仅为肯尼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促进铁路沿线的小城镇的复兴与繁荣,而且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相关数据显示,蒙内铁路每年为肯尼亚经济增贡献1.5个百分点,创造了近5万个工作岗位,其贡献之大不言而喻。世界银行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效益进行数字化分析后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最高可达3.4%,全球增幅最高可达2.9%,再次证明所谓的“债务陷阱论”完全是罔顾事实。
“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给当地带来的是福利还是“陷阱”?从数据和事实入手来分析问题,谎言不攻自破。国际社会应该将目光更多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管理,而罔顾事实、捕风捉影式的概念炒作该停止了。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