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洪灾: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新京报网

text

自6月入汛以来,我国南方暴雨不断,各地洪涝灾害频发。据统计,6月以来,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共造成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区、市)1216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失踪,72.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000余间房屋倒塌,9.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57亿元。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此次南方洪水,可谓来势凶猛,洪水围城的场景再次上演,一些地方的洪灾烈度,也屡屡刷新纪录。以重庆为例,6月22日,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建站80年来,首次发布洪水红色预警。江水灌进街道,大量商铺被淹没;部分铁路被洪水冲毁;路灯只有最上端的灯露出水面;暴雨后桥下出现“瀑布”……这些景象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对各地的防灾救灾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危机关头,相关地方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盯紧预警、防御、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确保充分的人力物力投入,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争取把每一项措施做到极致,守护好公众的安全。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起来的,是洪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薄弱环节,比如中小水库,由于这些水库往往地处偏远乡村,监管力量薄弱。此前就有媒体报道,部分小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隐患。因而,对于这些水库,应当做好事先风险排查,强化巡查防守,及时做好预警。一旦发生险情,要第一时间通知下游地区,快速进行人员疏散,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除了做好洪水直接危害的防范之外,也不能忽视洪水的衍生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常常和暴雨洪水相伴发生,成为造成伤亡的重要因素。此次南方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累计雨量大,这就使得一些地质灾害风险与日俱增。因此,各地的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需及时启动,对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风险的地区要做好实时监测,同时完善监测与疏散救援机制的衔接,确保万无一失。

在全力做好防灾救灾的同时,对于此次洪水背后,暴露的种种深层次问题,也应加以正视。应当说,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大江大河已基本具备防洪抗洪能力。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目前防洪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最为典型的就是小流域的治理相对滞后。不少中小河流和水库,相应的防洪工程比较薄弱。比如,此次广西阳朔水灾之后,媒体调查就发现,发生洪灾的金宝河上游久大水库为自然溢洪设计,溢洪坝并未建设水闸。这就导致洪水发生时,下游只能尽早撤离,没有任何“工程手段”可以调节。对于此类小流域治理中的短板,各地都应有清醒认识,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应对。

为此,面对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加剧,在大江大河防洪设施和体系日益完善的当下,我们也亟须调整水利建设的思维,把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向小流域,投向中小河流和水库。提高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抗洪的硬件水平,完善中小河流和水库的监测预警体系,从而弥补国家洪灾防御体系的短板。

未来,南方地区还将有几轮强降水天气过程,洪水肆虐的风险将有增无减。值此关键时期,各地须拿出全力以赴、未雨绸缪的态度,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失防万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需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