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變局撬動中國基礎教育艱難轉型

text

新華社合肥4月1日電(記者蔡敏)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再也沒有比高考這種形式更直接、有效而又顯著地改變命運了。然而,由於“一榜定終身”,高考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唯分數論。孩子們的能力被一張張試卷上的分數簡單地衡量。

北京、山東、江蘇等地去年出台中高考改革方案,徵求社會意見,內容包括降低英語分數,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等。

高考變局正倒逼中小學新一輪教改。向來以高分數線聞名的安徽省也在謹慎探索兼顧綜合素質的學生評價機制。

打破年齡年級,設置選修課程,組建社團俱樂部……一項全新的學生素質拓展工程讓有七十多年校史的安徽合肥第45中學煥發新生。

翻開這所初中的學生課表,多少有些“眼花繚亂”。在傳統的文化課程之外,孩子們不按年級,而是根據興趣愛好,報名加入不同的社團俱樂部。攝影社、書法社、機器人社、器樂團、科技創新社、乒乓球社等二十多個社團涵蓋文化、娛樂、體育。

社團課有課時安排,有學年考核,有單項表彰,成果記入學生評價表,成為影響升學的因素之一。相當一部分社團課程要走出校園,考察社會,觀察生活。

“啟航科技創新社”的李林峰同學在老師輔導下,開發出一種防近視的多功能護眼架,獲得八項國家級專利,並投入生產。李林峰也因為極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2013年被一所重點高中特別錄取。

“我一直認為只有苦讀課本才有出路,現在很高興找到了人生另一條路,那就是創新和動手能力。未來我還會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因為這才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這位16歲的男孩說。走在教改前沿的45中每年都有幾十名和李林峰一樣的“特長”學生被重點高中接收。

近兩年開始,地處合肥市老城區的南門小學新生入學依據興趣愛好自主報名分班,班級不再用數字來區分,而有了新的名稱:國學班、雙語班、藝體班、棋類班、信息技術班、書法班。

走進每一間教室,標語、板報、裝飾畫都能告訴你這是哪個班。這些班級的課程自然是差異化的,學生綜合考評內容也不盡相同。學校每個月都會組織不同主題的特長展示會。

陜西省西安市2013年中考中,首次增加了一門綜合素質考試。考查內容主要是生活常識、文明習慣、人際交流、家庭親情等,無須死記硬背。教育部門希望借此在全社會樹立一種素質教育的導向。

轉型當然是艱難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將此評價為“掙扎中前行”。

“減負、放活,一開始就遭到家長們的反對,人們不願意讓自己孩子承擔不確定的升學風險。扭轉社會觀念仍是漫長過程。”南門小學校長費廣海說。

合肥市廬陽區教育局副局長鄭家凱說,自上而下的學生評價機制,以及教材管理、教學投入機制、師資培養機制等等如果沒有徹底的配套改革,這一輪教改還會和過去一樣,“一步兩回頭”,少有實質性突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真正“啃硬骨頭”是錄取制度改革,要讓教學真正回歸本質,學生能夠根據興趣、學業和職業發展選擇性學習和報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