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溫哥華7月13日電通訊:“願為加拿大華人做點實事”——記加拿大華埠史專家黎全恩
新華社記者江亞平
7月的一天,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行走在加拿大西部維多利亞市唐人街的小巷,用帶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向記者講解著這裡的歷史和變遷。記者發現,老人對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瞭如指掌,如數家珍。
這位個子不高、說話輕聲細語的老人,乃是加拿大研究華僑華人史的泰斗級人物,維多利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黎全恩博士。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加拿大最古老的維多利亞唐人街才得以保留、改造和美化,並成為維多利亞市的著名旅遊景點。
“當時,維多利亞市政府對破敗不堪的唐人街不知如何處理。我在做了充分調查後建議,應該保留這條有著160多年曆史的古老街道,並對舊房子進行修繕加固,所以這條街道就保留了下來。畢竟,這裡承載了太多的華人歷史,不應該讓它們消失。”黎教授一邊在狹窄的巷子裏穿行,一邊說著。
採訪黎教授的過程,就是與他一起觸摸那段被歷史塵埃遮蔽多時的華人奮鬥史的過程。他還帶記者拜訪了位於維多利亞海邊的羅斯灣和哈寧角華人墓地。他說,此前華人去世後埋在羅斯灣墓地地勢較低的地方,海浪經常衝上岸來,將棺材和屍骨卷走。維多利亞主要華人社團“中華會館”決定另購墓地,用作華人墳場,即哈寧角墓地。幾十年後,哈寧角墓地變得破爛不堪,黎教授曾參與墓地的整體規劃和重修工作,使得公墓面貌煥然一新。
在他的講述中,記者時時為他驚人的記憶力和深厚的學術功底感到驚訝,更感佩這位儒雅的學者為保存華人歷史遺產、為華人在加拿大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
記者發現,黎教授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都是比較實用的,對社會發展有實際意義,而非華而不實的純學術理論。譬如他對華埠的研究使得他成為政府顧問,親自參與唐人街改造的規劃和設計,對唐人街歷史風貌的保留起到很大作用。
其實,黎教授原來並不是研究歷史的。他青年時代在香港大學攻讀地理學,因成績優異而獲得英聯邦獎學金,前往久負盛名的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中國棉紡織業發展史。30歲在升任香港大學講師後,他應邀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大學做講師和教授,在這個幽靜美麗的校園一直工作到退休。
黎教授介紹說,他剛來加拿大時,發現研究華人歷史的學者很少,對唐人街的歷史變遷更是鮮有研究,於是就在教學之餘從事華埠史研究。為此,他曾走遍北美40多個唐人街,探討和研究華人聚居地的歷史、唐人街的保存和發展、早期華人僑社歷史,以及華人和其他族裔的關係等,先後出版專著十多部,發表各種學術論文300多篇。
黎教授雖然2003年已退休,但依然筆耕不輟。最近領銜寫作的學術巨著《加拿大華僑移民史》,由中國人民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當年即獲得人民出版社年度十佳學術著作獎和中國經典工程國際出版基金。
合著此書的另兩位作者為加拿大華人評論家丁果和華裔作家賈葆蘅,他們對黎教授的治學和學問都欽佩之至。賈葆蘅說,在與黎教授的合作中,深切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錚錚風骨,學到了很多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
在黎教授家中,記者看到他蒐集的大量研究資料,被分門別類地存放在書房、儲藏間、衣帽間等地方。2010年,他還向多倫多大學捐出80多箱學術資料和書籍,不少都屬於珍貴文物史料。他說,這些材料放在圖書館,一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二是可以讓更多人查閱到,有助於學術研究的推廣。
黎教授曾多次到中國講學訪問,並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顧問教授、海南大學東南亞研究院顧問教授,還曾擔任過廣東華僑歷史學會和廣東華僑研究學會顧問。他說,他從事這些教學與交流活動,是希望能為中國的學術研究和繁榮盡一份心意。
黎教授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使他成為加拿大華人史研究方面的權威,也被多次評為維多利亞大學優秀教授。他還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華人社區建設建言獻策,為保存華僑華人的文化和歷史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加拿大各級政府的讚譽和褒獎,獲得過30多項榮譽。
當記者在黎教授家中看到他所獲得的勳章獎牌時,不禁為這位華人學者的巨大成就及其在加拿大主流社會的崇高學術地位而深感驕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