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見聞| 智能製造打造經濟新未來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饒博 沈忠浩)一家工廠裏的一個機械手臂突然學會了“說話”。它知道該在什么時候告訴管理人員,“我已經工作太長時間,現在有點累了,幹活有點力不從心”。

管理人員了解情況之後,及時對機械手臂進行檢修和維護,既可以防止機械手臂突然壞掉而耽誤生產,也保證了機械手臂的工作效果,確保產品品質。

這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然而在德國,人們把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製造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在機器中安裝感測器和無線通信芯片,讓機器學會了“說話”——機器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被記錄下來,在出現異常的時候能自動報警,使人們能實時監控機器的工作狀態,確保機器持續、良好地運轉。這就是時下熱議的“工業4.0”技術,也是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徵。

正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主題確立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金融市場動蕩的背景下依然缺乏強勁復蘇動力。與此同時,包括感測器、機器人、3D打印和物聯網等在內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推動智能製造和工業創新不斷向前,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希望。

機器“活”了

裝上感測器和通信功能組件的機器有了“大腦”“嘴巴”和“耳朵”,變成了能“說”、能“聽”、能交流的智能機器。除了能以自己的方式向使用者傳遞信息外,機器與機器之間也有了相互交流的能力。

在德國傳動與控制設備生產商博世力士樂公司的工廠裏,人們就可以找到這樣“活”的機器。

在一條長達數米的U形生產線上,裝有芯片的半成品被放置在上面,生產線上的機器讀取芯片數據之後就知道這個半成品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處理,究竟該在哪個地方裝個螺絲,哪個地方裝個彈簧等。工位上裝有顯示器,工人按照顯示器提示,為半成品裝配好各種零件,經過幾道程序的處理,成品就下線了。

工作人員介紹說,單生產線上的零配件就達到2000種。一條小小的生產線,按照需求不同能夠生產6個產品族的近200種不同種類的產品。

就博世力士樂而言,“工業4.0”技術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工廠既能削減成本,又能提高生產率,還能完全顛覆傳統的生產管理流程,加快產品的研發和更新換代。

革命來了

“活”了起來的機器使得人們長久以來的一個願望變成現實:低成本的個性化生產。如果說這是智能製造在工業領域取得的令人欣喜的一項成果,以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製造技術相結合為特徵的智能化浪潮,則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場全面的革命。

世界經濟論壇在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中說,在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更小更強大的感測器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推動下,全球已迎來新工業革命引發的經濟與社會重大轉型期。

早在2011年,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負責人沃爾夫岡·瓦爾斯特爾就在漢諾威工博會上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概念。他那時就發出號召,德國企業必須準備迎接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其新作《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新技術的涌現為特點,將不斷融合物理、數字與生物世界的界限,對世界上所有學科、經濟體與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撼動人類對自我的認知。

希望近了

一場智能製造革命早已悄然興起。智能製造不僅能極大降低多樣化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品質,同時還能孕育出新的商業模式,顛覆現有的工業版圖。

德國SAP公司負責產品和創新的董事會成員貝恩德·羅伊科特告訴新華社記者,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改變企業與客戶互動的方式以及企業的生產方式,還將為企業開發新商業模式帶來巨大機遇。這場革命可能完全顛覆傳統價值鏈的某些環節,還將打破工業界限,促使工業融合發展,並帶來工業企業良性競爭的環境。

在全球諮詢公司IHS首席經濟學家納裏曼·貝拉韋什看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全球經濟將迎來長期增長的良機。他說,近年來新技術出現爆髮式增長,隨著人們對各類新技術的持續投入,勞動生產率將得到顯著提高。這意味著世界經濟從長期看將重拾動力。

可以預見,第四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人們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也許是另一種在今天看仍是有些“天方夜譚”的生活:智能冰箱中的雞蛋和牛奶沒有了,智能系統會自動下單買好雞蛋牛奶並送到家裏;坐到汽車裏,只需對智能化無人駕駛系統說聲去哪,就盡可閉上眼睛休息,讓汽車帶著你一路到目的地;在網上看中喜歡的衣服褲子後,按照你的身材比例量身定做的成品,就會在工廠裏製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