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中国油画院邀请陈丹青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油画的往事 —— 我们的昨天和前天》。
讲座内容是这一两百年来和中国油画历史相关的往事。陈丹青说,不是讲历史,是讲往事。这些往事是他在游历、阅读以及父辈、祖辈的回忆中知道的。之所以强调不是在讲历史,是因为其中也许会有错漏。
不过,这种讲述方式让这段历史在中国油画史的内容下反而变得更容易被理解。而这段变动的历史跟现在的一切又都有关系。
2017 年 3 月,陈丹青在美国一座小美术馆里见到过几幅中国油画,其中有一幅安格尔《宫女》画作的临摹。这幅画很小,只比手机大一点点,是 1826 年一位中国的无名工匠画的。当时这幅画是出现在广东的油画画廊中出售的。
1826,《宫女》临摹
很多人对油画的记忆的开端是 1919 年徐悲鸿留学法国,之后包括林风眠在内的一批画家也陆续去法国学习绘画。但陈丹青以这幅《宫女》临摹说明,中国油画历史可以追溯到 1826 年出现油画画作。甚至更早, 1580 年代明朝时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就带来油画给大家看过,只是那时候还没有人画油画。
“油画是中国西化的符号之一。”陈丹青说,油画这个命题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大家是背着这个符号在工作。“你是画油画的吗?”在欧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种问法,“他们只会问你是 figure painter?还是抽象画?还是 new painting?”
油画只是一个画种,它指的是一堆材料,跟中国水墨系统的绘画是两个系统。为了说清楚这个区别,所以有了油画这个概念。但是为什么油画有超越于工具以上的意义,这是一个思考。
陈丹青认为,中国画家说“我是画油画的”,把你的身份、甚至是实践包含在里面了,但是它是非常不严格的。“我们已经不可能换成别的说法了,而这个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个东西是跟我们的国情有关。”
第一代美术留学生徐悲鸿留法时的画作
这一段油画的历史中,中断又很多。战争的中断、文革的中断……研习油画的过程中,变动也就很多。
1919 年开始,第一批绘画留学生多是去法国学习。他们学成归来以后,20 几岁就能够被教育部任命肩负起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各个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
那时候的刘海粟 20 岁出头,在上海美专画裸体模特,孙传芳要抓他,刘海粟不理睬,还在报纸上嘲笑孙传芳,最后刘海粟也没有被治罪。在抗日战争前,那是特别安稳的十年,那一批人主持的学校奠定了中国的西化教育。
1931 年,刘海粟 《裸女》
陈丹青说他曾经看到过抗日战争前,苏州艺专的校刊,这些刊物的纸张、印刷和 1930 年代欧洲美术刊物的样子是一样的。就是说,民国时期的美术学校在美术教育上某种感觉上跟欧洲是同步的。
1937 年,战争开始了。学校教育变成流动的、间断的。陈丹青在 2000 年拜访过吴冠中,吴冠中是杭州艺专的学生,1946 年留法。
吴冠中说,考上杭州艺专后,他没有在杭州上学,而是在学校不断地被迫迁移的路上学习。他就是在这一路上学习了法文。等到战争结束后,1945 年初,教育部拨款派了 43 个人去留学。其中有一个名额是给绘画,吴冠中得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陈丹青说,有一个细节他印象很深,在学校迁移的路上,杭州艺专师生一起换下了两任校长,师生不满意,通过造反和请愿,他们弄倒了两任校长。
之后是 1949 年,北平艺专、杭州艺专都更名,上海几所美院停办,上海艺专、行之艺专等学校合并到南京艺术学院。1950 年开始,新中国的艺术教育开始。
除了学校的变化,要去学习绘画的国家也变了。国家开始派人去苏联留学。这一代人后来被史论研究者称为第二代美术人。他们看到了苏维埃画家画的革命画、工农兵、漂亮的颜色、粗犷的笔触。30 年代留法的人带回的其实还是 19 世纪的画法,相比于前者,留苏的画家带回了很不一样的东西。
1943 年,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游击队员的母亲》
陈丹青用素描教学的不同解释了这种不一样,徐悲鸿带回来的是非常正派的、斯文的,还是以线条,少量的明暗。但到了苏联,另一种素描进来了,是用很细的铅笔,几百上千个小时地描画,空间、体积、质感都要面面俱到。而这种教学,但今天还没有完,美术考试、大的美学评判依然是这个东西。
1959 年,“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对学校开始实行“关、转、并、停”。很多美专都关了,但陈丹青说,不知道什么原因,上海美专没有关。当时在上海美专学习的陈逸飞等人,平均年龄比陈丹青大 7 到 10 岁,这些人直接刺激陈丹青学习油画。
这之后,文革开始,考试、艺术学院,招生都没有了。大家就越过学院直接拿起颜料画画,画毛主席像、画工农兵,这就出现了知青画家。油画在中国反而变得重要和有神话感。
文革结束,留法第一代绘画人进入老年。这里有一个“断裂”。陈丹青说,为什么当时吴冠中这么重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跟周边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已经断交 20 多年。这时候,高考恢复、文革时被批斗的“老人”复出,另外画册进来中国了。
1981 年,吴冠中《老墙》
陈丹青说,在此之前的 30 年代的信息有限,而 80 年代初见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大家是看到了 1900 年后的现代艺术,包括哲学和文学的信息。
之后 85 美术新潮开始,年轻的艺术家不满于美术界的苏联的那套传统,出现了绘画以外的艺术,包括新材料、装置、行为艺术等。
与此同时,第三代美术人的留学开始了,包括陈逸飞、陈丹青,大家开始去美国留学,到现在还没有停下来。
(来源: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