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後日本政黨格局剖析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塵埃落定。正如此前的普遍估計,由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民主黨和共產黨等在野黨雖席位有所增長,但仍難在政壇形成有效的抗衡力量。經過此輪政壇洗牌,安倍晉三政權的地位更為鞏固。如無重大意外,其將進入平穩的長期執政時期。

大選確保安倍長期執政

在此次選舉中,由於眾議院席位改革,眾議院議席從480席減少至475席。在這種情況下,執政聯盟獲得了325個席位,比選前還要多出1席,跨過了眾議院三分之二多數席位的門檻(317席)。

日本國會採用“眾議院優先原則,若一項法案經過眾議院批准,卻被參議院否決,則眾議院將再次對這一法案進行表決,只要法案獲得眾議院三分之二多數的贊成,就可以無需參議院批准而直接成立。而在審議預算時,只要有眾議院半數以上席位支持,預算也可以無需參議院批准而成立。

也就是說,如果掌握了眾議院三分之二多數地位,就擁有了立法和預算的自由空間。

同時,自民黨還單獨掌握了眾議院的“絕對穩定多數(266席)。日本國會眾議院設有17個常設委員會,如預算、法務、安保等,這些常設委員會的委員長和委員職位是根據各黨在國會比例分配的。當一黨席位超過266席時,該黨即佔據眾議院所有常設委員會的委員長職務和過半數委員位置。在此情況下,反對黨甚至已經無法影響國會審議的內容和程式,可以說被進一步邊緣化。

經過此輪選舉,執政聯盟在眾議院佔據的席位比例創下了戰後最高紀錄(68.42%),這極大加強了安倍在黨內的地位。

原本在9月改組內閣後,安倍因新內閣連續曝出的醜聞,地位略受衝擊,隱隱出現動搖之勢。但現在,大選結果鞏固了安倍的黨內地位,並且穩定了黨內中間層對於他長期執政的預期。目前,黨內已經沒有能夠公開挑戰他的反對勢力。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安倍將於明年9月順利連任自民黨總裁。從現在至2018年9月自民黨總裁第二任期屆滿,安倍將有近4年的執政時間可用。

公明黨“關鍵少數地位更強

此次選舉的一個細節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自公兩黨各自的席位變化。自民黨在選舉中減少了3個席位,從294席減少至291席,而公明黨增加了4個席位,從31席增至35席。這樣才使得執政聯盟總席位增加了1席。

公明黨在執政聯盟中一直扮演著“關鍵少數派的角色。首先,有了公明黨的配合,自民黨才可能以執政聯盟的形式,掌握眾議院的三分之二多數;其次,公明黨的背後是龐大的創價學會,創價學會在日本各地擁有眾多支持者,且具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公明黨的支持,也就意味著自民黨在眾多選區可以獲得創價學會的助選,這對於自民黨而言極為重要。因為自民黨的票倉群體與公明黨的支持群體有很強的互補性。在2015年春天即將舉行的日本統一地方選舉中,自民黨也仍需要公明黨的支持。另外,公明黨在輿論方面也仍能深度影響一批自由派媒體的論調,這對自民黨而言亦有很強意義。

公明黨地位的上升,對於安倍政府而言還有另外一重意義:眾所周知,公明黨在安保和修憲等問題上態度謹慎,公明黨一直都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更反對修改憲法和刪除憲法和平條款。這是安倍修憲道路上的重要障礙。畢竟,自民黨目前還不可能為了修憲而踢開公明黨,那意味著政壇格局的大轉變,對自民黨而言需要格外慎重。

在野勢力重組仍需時日

此次大選之所以出現如此結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野黨缺乏足夠與自民黨抗衡的實力。很多選民對自民黨並無興趣,但對在野黨同樣毫無興趣,此次大選投票率跌至52.66%,創下戰後最低紀錄,這也說明了民眾對政治的態度。

從選舉情況看,日本在野黨的重組仍需要時日。民主黨此次雖議席略有增長,從62席到73席,但其內部潛藏的危機反而更加明顯——其黨首海江田萬裏落選辭職,黨內在推舉新領導人後,必然面臨全黨“前途去向的重大問題。以前原誠司等人為代表的黨內要人認為,民主黨應當與維新會合流,整合在野黨力量,建立新的在野大黨。而岡田克也等黨內元老則對維新會保持警惕感。

原本,海江田辭職後,民主黨應迅速舉行黨首選舉,但在黨內各派系難以協調的情況下,該黨已經將黨首選舉推遲至2015年1月,這也說明黨內不同勢力之間的矛盾。民主黨要解決的不是能否重振旗鼓的問題,而是能否不出現分裂的問題。

第三大在野黨維新會此次基本保住了原有勢力,其議席僅從42個減少至41個,這在當前氣氛下已殊為不易。維新會依靠的是關西等地區的基本盤,以及在全社會營造“第三極勢力的形象,但這同時也限制了其長遠發展的空間。今後,維新會是否會與民主黨部分力量合流,或是與民主黨在國會進行全面政策合作,都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日本政壇力量對比的變數。

此次大選對於次時代黨和生活黨等小黨而言,可謂是“滅頂之災。次時代黨是2014年6月從舊維新會分離而來的,其主要成員是親石原慎太郎勢力。在這次選舉中,其眾議院席位從19席減至2席,石原慎太郎本人在落選後宣佈退出政壇。

生活黨則是小澤脫離民主黨後一路帶下來的隊伍,在此次大選中席位從5席減少至2席。而且,其參眾兩院席位共計只有4個,已經不再滿足日本國政對“政黨的定義,因此無法再從國家獲得政黨補貼。小澤在選前就知道大勢已去,已經允許黨內人士自行尋找出路。小澤本人雖然在岩手縣的地盤成功當選,但也承認是自己最艱苦的一次選舉。可以說,次時代黨與生活黨的消亡將只是時間問題。

日共產黨躍進的背後含義

與其他在野黨相比,日本共產黨可謂是此次大選的贏家,其議席從選前的8席增加至21席。而且,日共還獲得了多年來“想都不敢想的進展——獲得小選區席位。

日共在日本各地都普遍有支持者,但支持者在社會中的比例又是有限的,因此日共過去只能拿到比例選區的席位,但很難拿到小選區席位,因為後者需要“地盤、支持者和相關的政治資金。而在這次大選中,在新當選沖繩縣知事的翁長雄志“月臺支持下,日共成功拿下了沖繩第1選區,自1996年以來首次實現在小選區獲勝,可以說具有指標意義。

日共的成功,主要緣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各在野黨中,日共的政策最為清晰、連貫,日共在集體自衛權、核電、外交、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一向都很明確,不會隨形勢變化搖擺,也不會為了在國會尋求盟友而做出妥協,這雖然使日共在國會有“曲高和寡的感覺,但長期堅持下來,確實給民眾一種比較清晰的形象。相比之下,很多民眾並不知道民主黨、維新會這些反對黨究竟主張什麼,而這些反對黨的主張確實也經常隨著形勢變化,最終被視為投機者。

另一方面,在集體自衛權、《特定秘密保護法》、武器出口三原則等問題引發社會激烈爭論的情況下,日本民眾的選擇有兩極化趨勢——部分民眾投向保守派,而部分民眾投向了共產黨。社會內部的對立越是激烈,投向政治“兩極選項的人就會越多。據日共領導人志位和夫表示,目前日共機關報《赤旗》的訂閱量已經達到了近年來的最高水準,一些過去日共力量薄弱的地方,目前活動也開始升溫。這都說明了一定的民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