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5日電
題:中國嘗試修復耕地“重金屬之傷”重塑農產品健康形象
新華社記者史衛燕
周勉
經多年調查摸底,中國在今年年初公佈了全國首次土壤污染數據。與此同時,中國財政部、農業部也宣佈正式啟動全國性的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工作,確定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開展試點。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曾引起軒然大波的“鎘米事件”。2013年上半年,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的湖南省連續兩次被曝光其所產大米重金屬鎘含量超標,這將公眾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度推到了頂峰。
記者近日從湖南省獲悉,試點工作正在分類有序推進,當地希望借此機會讓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重拾信心。
日本“鎘米中毒”事件,曾被國際衛生組織列為上世紀8大公害事件之一。患者骨頭有針扎般劇痛,鎘中毒因此被稱為“痛痛病”。
事實上,不只是鎘,從上世紀以來大規模的有色金屬開採、冶煉、加工,讓存在於自然界“沉睡”的鉛、汞、鉻、鋅、鎳等重金屬進入大氣、水、土壤,引發重金屬污染。
根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4月17日發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的點位超標率高達19.4%,為污染物最多的土地類型。
中國的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已迫在眉睫。4月10日,選擇湖南長株潭地區作為耕地治理試點的消息一經發佈立即引起各界關注,幾乎佔據了湖南當天所有報紙的頭版。
普通市民對此也表示高度關注。在長沙的步步高超市,市民周培俊告訴記者,自從“鎘米事件”爆發,一家五口人就再也不敢吃本地米,而是買價格相對昂貴的東北米和進口米。後來,一家人更是把“封殺”範圍擴大到了水果和蔬菜。
記者近日從湖南省農業廳了解到,在全面摸底之後,此次在長株潭地區的試點耕地面積為170萬畝,計劃3-5年實施。據湖南省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尹麗輝介紹,試點耕地將按污染從輕到重的順序分為達標生產區、管控生產區、替代種植區三種類型進行分類治理。
污染較輕的耕地被劃為“達標生產區”,嘗試改變傳統種植習慣,降低重金屬的活躍度,生產出合格的大米。而在可能生產出超標糧食的“管控生產區”,生產的農產品將在豐收季節使用快速檢測儀檢測,不達標的產品將全部被“封閉收購”,阻止其進入市場。污染最為嚴重的“替代種植區”則採取改變種植結構,改種非直接食用、非口糧的棉花、蠶桑、麻類、花卉等農作物。
此外,湖南省還將依託強大的水稻育種資源,按照“高產、優質、多抗、低鎘”的篩選原則在現有種植品種中選擇出了2個早稻品種、2個晚稻品種,目前已在達標生產區試種推廣這4個品種。
據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雲介紹,已有多家大型種業公司和科研院所一起參與全新抗污染水稻品種的培育和市場開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新品種被大面積種植。
在長株潭試點之外,湖南省也在同時摸索其他經驗,包括在全國率先發行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債券、著手搭建耕地重金屬污染信息平臺等。
尹麗輝表示:“我們要抓住國家在長株潭地區開展試點的機會,為全國的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探索一條有效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