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员郭海聚:24小时待命 随时展开“疫”路追踪

中国新闻网

text

郭海聚(左二)在分析确诊病例轨迹。 张志强 摄

中新网邢台1月20日电 (张鹏翔 张志强)1月19日凌晨零点3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疾控中心一趟!”“好的,我马上过去!”挂了电话,郭海聚迅速赶往现场,不敢有一刻耽搁。

郭海聚是河北省清河县公安局刑警队的一名刑警。1月3日,邢台南宫市突发疫情。7日,郭海聚主动请缨进入南宫开展流调工作,至今已13天。

“这样急匆匆的电话铃声常常在深夜响起。有电话就意味着有情况,我们要第一时间与当地疾控中心对接任务,了解需要进行流调的人员信息,连夜开展工作,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控制住病毒扩散。”郭海聚说。

身穿防护服的郭海聚(左一)正在准备进入隔离区进行工作。 张志强 摄

当新冠确诊病例出现新增时,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查看确诊病例发病前14天的详细活动轨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究竟是怎样被逐一搜集和确定的。也很少有人知道,这群有着“流调员”头衔的人,每天是怎样完成这些追根溯源工作的。

郭海聚到达疾控中心,进行完简单对接,他了解到这是一名疑似阳性病例。口罩、乳胶手套、防护服、护目挡板,做好个人防护后,他便进入隔离区开始工作。“这些天都去过哪里?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接触过什么人?每天的行程安排、走过的地方、接触的人群,有没有与可疑的病例接触……”流调结束后,郭海聚和同事的口罩已经湿透,护目挡板上的雾气结成水珠流下来,等他们脱下防护服,已是凌晨五点多,而这次流调的过程,在郭海聚看来“算是很顺利的了”。

很多时候,流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是所有的患者或疑似病例都能密切配合调查,这也给流调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很多人连前几天做了什么都未必记得清楚,更不要说半个月前的细节,有时流调对象年纪大,一天前的事就回忆不清。

“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遇到,真挺难的。”看到当地流调工作初始时没有章法,作为一名从警12年的“老”民警,郭海聚依托办理电信诈骗案件的经验,提出结合利用支付记录、监控视频等大数据进行流调,大大提高了流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当记者问到面对病毒有没有感到害怕时,郭海聚说,“害怕肯定是有过,刚来时隔离服怎么穿怎么脱才不至于污染、如何做好自身防护都不懂。但是任务一来,就只想着如何跟病毒传播‘赛跑’,也就忘记害怕了。”

郭海聚身材魁梧,隔离服是均码号,对于一米八多的他来说只能勉强穿下,每次工作时除了要注意消毒之外,还要时刻小心,不敢用力过大,避免进行弯腰曲腿等大幅度动作,以防隔离服损坏。

对于流调员来说,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除了进行流调工作以外,郭海聚还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采样工作等,经常是连轴转,24小时待命。

郭海聚说,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容易,能做的也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分内工作,让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得更顺利一些,这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