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应成为中日合作的“正能量”

亚太日报

text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1月30日在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民间友好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中日关系转圜发展来之不易,特别是在东亚合作迎来新契机的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社会民意更应成为两国合作的推动力,而非掣肘。

根据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稍早前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持“良好”印象的比例为45.2%,与去年基本持平,而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良好”印象的比例仅为10.0%,较去年有所下降。近年来,中日两国政府互动频繁,建立起一定的互信基础,但从今年的民调结果来看,中日民间相互的好感度依然存在不小的赤字。

怎样看待民调反映的中日民间好感“温度差”?

一方面要看到,民调结果未必能完全反映现实。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期,日本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向中国捐赠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感动,特别是很多暖心举动并不是来自中国人所熟知的东京、大阪、北海道,而是来自那些“隐秘的角落”——地方小城的普通社区、学校医院等。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或许并未完全被民调数据涵盖,但他们的对华友好态度是真实存在的。

另一方面,中日民间好感“温度差”背后反映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民众获取对方国家信息存在差异。与中国不同,日本目前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日本民众也普遍信赖传统媒体的报道。根据日本新闻通信调查会2018年发布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日本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民营电视台(55.8%)、报纸(47.0%)、网络(39.4%);日本民众对作为信息源的NHK(日本放送协会电视台)、报纸的信赖度分别为70.8和69.6,而对于网络的信赖度为49.4。而日本传统媒体经常渲染“中国威胁论”、炒作中日敏感问题,不断抹黑妖魔化中国,使得日本民众的中国认知、中国观发生了扭曲。

而在中国,新媒体、自媒体较为发达,特别是在微博、微信以及抖音上有很多介绍日本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时尚潮流等方面的个人或官方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媒体对日报道不足。由于很多账号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通过对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丰富了中国民众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了解与认知,而且也起到了祛魅的作用,让人们能够接触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日本。

鉴于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变化导致国民心态的变化,中日民间友好或许很难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蜜月期”,但推动民间友好往来应成为两国政府、媒体共同努力的方向,并使之成为推进中日合作、东亚合作的积极动力。近年来,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并持续改善发展,双方达成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化竞争为协调”等一系列重要共识,特别是经历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携手抗疫后,中日两国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共识。

接下来,中日双方有必要继续深化推进民间友好往来,以民间友好来不断夯实中日关系,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借助“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的方式来不断推动中日两国朝着更加纵深领域发展。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