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瓶楊柳灑,橄欖共枇杷

亞太日報

text

圖文| 香港浸會大學黎冰村

香港樹仁大學陽昕昀

從九龍林立的高樓向下望去,煙雨朦朧中,一院寺宇臥坐於鑽石山下,於車水馬龍之外獨辟清幽。拾級而上,三兩遊客穿過山門,為古寂的志蓮淨苑添染一絲煙火之氣。

簷下聽雨

山門意喻佛家修行的第一重,即予人方便,即使不是善男信女,也可在此閒庭信步,池畔觀蓮,簷下聽雨。而作為唐代木結構建築的典範,這裡的斗拱天工也讓不少外國遊客流連駐足。我們在苑中偶遇一位名為傳因的僧人,她告訴我們,來這裡參觀的外國遊客中也不乏基督教徒。莊嚴而考究的建築傳遞喜樂,這座予人方便的凈苑不僅僅成為香港人的靜心之處,也成了外來遊客的觀光景點。

第一重:山門

迂回曲折的蓮池,每個連接處都托放著一座蓮花燈

整座庭苑都以磚石鋪成,規整古樸,中間橫豎兩條大理石道呈十字交錯。據傳因師父介紹,佛法傳自天竺,中軸線上的大理石都產自印度,保留了佛教最原始的根;其他磚石則來自內地,隱約可見唐代敦煌式樣的花紋,標誌著佛法最興盛的時代。

向前走進大雄寶殿,便到達修行的第二重境界,慈悲為懷。殿中梵音嫋嫋,佛像莊嚴,兩彎順眉即是有名的“志蓮眉”,由苑中巧匠所畫,慈眉善目,悲憫眾生。

兩名外國遊客在觀賞淨苑

處處可見的義工正是凈苑包容天下的體現。凈苑主持將大門為每一個人敞開,迎接每個人的駐足。傳因師傅打趣道,哪怕是一隻蒼蠅,淨苑都樂意接受。大門敞開的淨苑引來的總是和它一般的善人。苑裡的雜草被義工連根拔起以防“春風吹又生”,法會、活動中的義工熱情而盡職。

參觀的遊客都在感慨,苑裡的草地竟然如此整潔。其實整座志蓮凈苑都透出清冽,仿佛不染一絲塵埃。

最後一重便是修行智慧,遠處的藏經閣卷帙浩繁,巍然屹立在寺苑深處。每日淩晨四時,天色未明,苑中師父便開始了一天的修行,她們日日與古籍青燈為伴,從深奧的經書中修習人生的智慧,來應對現世的苦孽。

凈瓶楊柳灑,橄欖共枇杷。淨瓶之水本就是將福澤灑與人間,聽了苑中的傳因師傅對寺廟的介紹後,終於感悟到,在淨苑,佛教中的善與福已經不僅僅存於宗教中了。大慈大悲是整個佛教的追求,除此之外,凈苑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福慧雙修”。人們將寺廟稱為“叢林”,本意形容寺廟大多地處山林,更深刻的意義便是形容寺廟的包容,對人對事皆是如此。

志蓮淨苑便是隱於高樓之中的一座叢林。

圖文編輯:李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