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之战

长江日报

text

雷神山之战

4月9日上午9时30分,雷神山医院最后一个普通病区正式关闭,5位危重症患者转至ICU继续治疗。雷神山医院住院患者仅剩最后的15人。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3月30日和31日,征战雷神山医院的外地医疗队开始撤离,首批1090名队员返程。4月9日下午,雷神山医院为最后一批上海、广东援汉医疗队队员举行撤离仪式,近400名中南医院医护和管理人员成为最后的留守者。

武汉、雷神山、医院……一切都在康复重启中。

再往前追溯两个月,火神、雷神二地,曾以奇迹般的速度,给武汉、湖北,乃至中国以必胜信念。

保证防护物资这条生命线

2月8日清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接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任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他提出了惟一的要求:防护物资一定要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防护物资就是医护人员的生命。

元月初,在医院的党政联席会上,王行环作出两个决定:立即启动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改造;迅速采购N95、防护服等物资。

此间,一个消息传来:王行环团队以在微创领域的国内外首创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湖北省医学领域近18年来所获得的国家发明奖最高奖项。王行环作为团队负责人进京领奖后,迅速赶回武汉。

设备处负责人高兴地向他汇报,已经购置了3万套防护物资备用。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劈头盖脸一顿批评:“至少要以10万级的数量购买!”

战疫初期,中南医院副院长袁玉峰每天到医院第一件事,就是去库房看看,合格的防护物资还有多少。他督促物资科做一个表,统计临床需求量,要求精确到个位数,并注明最低限度是多少。

红十字会在群里通知哪个仓库有物资,就赶紧安排人去排队;武汉大学校友会捐赠了物资,中南医院接到消息忙找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申请,再出动救护车拖运。

“战时状态,哪儿还分什么外科内科,领导不领导,当时想的就是救人、找物资!”大家纷纷当起了义务搬运工。

提供全市最多的床位

多一个床位就能多救一个生命,惟一的办法就是迅速“扩张”。

中南医院的扩张从16张床位开始。医院设立隔离病房,从原有三个ICU病区里分了一个出来,用于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一共有16张床位。到1月20日前后,每天接诊两三百人。感染科又开辟了两个病区,新增了五六十张床位。

为了迅速扩张床位,武汉市迅速指定7家发热定点医院,并交由7家大医院接管,也就是“7+7”模式。其中,中南医院负责接管武汉市第七医院。

1月21日上午,袁玉峰接到电话,匆匆带上医务、护理、院感、设备、后勤等部门负责人赶往武汉市第七医院。到地方一看傻眼了——按照要求,七医院发热门诊1月23日就要开诊,开放300多张床位,而医院原有的发热门诊非常狭小,住院部还有100多个没出院的非新冠肺炎病人,可利用的空床位只有90个!

没办法,赶紧动手改造:扩充原有发热门诊;调配来的一台CT机,两天完成安装调试;改造院感通道,将非新冠住院病人安置到其他医院……

1月22日夜里10点多,闻讯而来的患者排起200多米长龙,七医院发热门诊只得提前开门应诊。这一天,门诊量达到900多人次,第二天1300多人次,最高峰1366人次。

疫情的严峻程度超乎想象,“7+7”都在超负荷运行。2月初,一批方舱医院开始建设,分配给中南医院的任务是位于汉口的武汉客厅方舱。王行环带着从医院抽调的50名精干力量,只花了两天便迅速建成,2月6日开始收治病人。

2月8日,王行环被“点将”出任雷神山医院院长。

有一项中南医院提供的床位分布:

中南医院本部2000张;

武汉客厅方舱1600张;

雷神山1500张;

七医院300张。

至此,中南医院累计提供床位5400张,成为此次战疫过程中战线最长、提供床位最多的医院。

雷神山成为战疫“定海神针”之一

2月8日,王行环带着9名核心管理人员先行上了雷神山。扬起的尘土、火热的工地,上万名建设者还在夜以继日地施工……

“建好一个病区,就先开一个病区!”2月9日,雷神山医院首批开放两个病区,A15由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队负责,A16由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疗队负责。

中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胡慧负责护理人员的统筹安排。当天,她在工地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动员,紧接着做个人防护培训。最重要的是,带着大家在病区通道实地走一遍,熟悉“三区两通道”的布局,交代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

“有一天要同时开几个病区,我在几个病区来回跑。开门的方向对不对?通道布置是不是符合院感要求?还要操心医疗队那边物资是否到位。”胡慧声音沙哑,对当晚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

晚上七八点,广东队物资运到现场,但车子开不进来,只能停在围栏外面。为了避免绕远路,大家把围栏的钢筋掰弯,强行让出一条通道,然后抬着仪器钻过这个洞,爬上60度陡坡进入病区。这样一趟一趟,羽绒服都湿透了。

工人们看到一群女生在吃力地搬东西,招呼了三三两两的工友帮忙,后来足足凑起一支二三十人的工程队,呼吸机、冰箱、输液泵……一件不落地搬进了病房。

雷神山医院分为ABC三个区域,一共30个普通病区和2个重症病区,按照边施工、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不断推进,2月22日前后全部收满。先后有16支本地和外省市医疗队服务于此,医护人员总数3202人。

2月18日,83岁的袁奶奶成为雷神山医院首位出院患者;3月11日,72位患者走出雷神山,是单日出院患者最多的一天;3月18日,一对夫妻档成为第999位和第1000位出院者。3月22日,武汉雷神山医院首位孕妇患者康复出院……

截至4月9日,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出院1996人。

在决胜战场挥起雷神之矛

ECMO(人工肺)是白衣战士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事实上,采用ECMO成功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首个案例,正是出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1月5日,黄冈53岁的胡先生转入中南医院,由于病情极其危重,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将其安排在腾空的一个ICU病区里,并实施ECMO治疗。

幸运的是,上了“人工肺”以后,胡先生缺氧症状明显改善。1月28日,他康复出院。

2月8日,王行环接到雷神山任务时,立即要求彭志勇48小时内把ICU开起来:一旦普通病区开始收病人,ICU就要做好“兜底”的准备。

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一共170多名成员,但因为本院还有非新冠的滞留病人,加上“1+3”战线拉得很长,根本安排不出多余的人手。彭志勇只得紧急扩充队伍,从其他科室抽调了90多个人,重新培训上岗。

2月9日夜间,雷神山医院第一个ICU病区投入使用,团队又立即着手改造第二个ICU病区……

截至4月3日,雷神山医院一共收治了140多名危重症患者。患者病程越来越长,救治难度也越来越大:1月份,ICU患者死亡率不到20%;2月份约为25%;3月份约为30%。

一位68岁的老太太足足躺了两个多月。她先是上了无创呼吸机,持续八九天症状无好转,接着做了气管插管,结果血压又垮了。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十几个小时盯指标,发现患者血压依旧不稳定,缺氧也没有明显改善,遂决定启用ECMO。好在,ECMO成功将患者拽了回来,目前老太太平稳康复中。

然而,医学不能起死回生,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挺过难关,有的患者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终还是留不住。彭志勇希望,最后能再救回一半以上的病人。

“我们正同时间赛跑,与魔鬼较量。我们是决胜战场的雷神之矛,是驱逐死神的精锐之师。”雷神山医院启用之初,王行环特意给驻扎在山上的战友们写了这样一封信。

如今,这里仍然是此次疫情的决战之地,没有一个人愿意提前离开,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决不收兵!

长江日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高翔 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