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会山暴乱前夕,特朗普的语言有何变化?

亚太日报

text

1月6日,全世界都见证了语言是如何煽动暴力的。

“拯救美国”集会于华盛顿白宫前的椭圆型草坪上举行,诸多发言者一个接一个地将怒气与愤恨推向了新高。此类话术最终落实到了总统的一项指示上:鼓励支持者前往国会山,为国会里的共和党人壮胆,以推翻2020年大选结果。

“要斗争到底(fight like hell),”特朗普这样恳求其支持者。“如果你们不斗争到底,那就会永远失去整个国家。”不久后,部分特朗普支持者突入了国会山。

在担任总统期间,特朗普在语言运用上屡屡不走寻常路,引起了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但重点不只是他在当天引发暴力的那些说辞。

我们分析了国会山暴乱前后特朗普发表的6次公共演说,从12月2日——即特朗普提出选举存在欺诈之论的那一天——开始。另外5次分别是佐治亚州第二轮选举前夕的动员大会、1月6日在“拯救美国”集会上的演讲、同一日稍晚时候流出的视频信息、1月7日谴责暴力以及1月12日前往德克萨斯州途中的讲话。

分析揭示了总统的语言是如何在暴乱发生前的几天以及数周内令局势更趋紧张的。

在语言中发现模式

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将字词转换为数字,以便将其作为数据来分析——可以识别出人们所使用的字词类型呈现出了何种模式,包括其句法、语义和词汇选择。语言学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则可以揭示受众所听到或读到的东西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状态,并勾勒出潜藏在这些状态中的趋势。

这类分析带来了若干发现。

《今日美国》对国会山暴乱的报道 图片来源:little plant/Unsplash

例如,研究者曾运用它来识别《联邦党人文集》《隐形炸弹客宣言》(the Unabomber manifesto)以及J·K·罗琳用笔名写就的某部小说的真实作者。

文本分析则能提供新鲜的政治洞见,例如曾有人运用该分析提出理论,认为社交媒体账号“QAnon”发布的信息实际上是由两个不同的人写成的。

“打官腔”的特朗普

与流行的见解相反,特朗普并没有广泛地使用煽动性修辞。人们都知道,他的说话风格很独特,社交媒体发言也很频繁,但在官方场合,他的语言和其他总统并无多大差别。

研究者注意到,人们平时会根据场合的正式或不正式来切换说话及写作的风格。文本分析发现,在诸如发表国情咨文这样的正式场合,特朗普和前任总统运用语言的方式如出一辙。

另外,最近还有一项研究分析了特朗普和总统当选者乔·拜登的选战演说词,累计1万余词。结论颇有些出人意料:特朗普和拜登的语言也很相似。

二人都运用了充满情感的语言——旨在说服人们去投票——使用频率大致接近。他们使用正面语言的频率亦然,与信任、期盼和惊奇相关的语言使用率也是一样。原因之一可能出在听众身上,还有就是选战发言自身的说服与鼓动性质,讲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没有那么重要。

走向煽动之路

当然,特朗普多次使用过带有显著恶意和暴力倾向的语言。

我们研究了国会山被突破之前的特朗普发言,发现了一些潜藏其下的模式。如果读者感到特朗普话里的冲劲和行动力在不断强化,那是因为这就是事实。

从2020年12月初到2021年1月初,特朗普发言里表达位移和运动的词越来越多——如“改变”“跟随”和“引领”。

资料来源:The Conversation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标志着:在公开的指示之外,特朗普发言的潜台词是刺激其支持者采取行动。相反,被动性的表述则经常用于与某人或某物保持距离。此外,有研究探讨了与欺骗相关的的语言学标志(linguistic indicators of deception),发现说谎频率更高的人通常也会更多地使用表达运动的词汇。

我们还考察了同一时段内特朗普对总统语言的运用。研究者已经识别出了总统语言的若干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包括频繁使用冠词(即the、an和a)和介词、多带有正面情感、用词繁琐冗长、喜好许诺或立誓——最后一点很有趣。

暴乱发生后,特朗普在视频里的发言是最接近经典版总统语言的,他谴责了暴力,2020年12月2日提出选举欺诈论的发言也类似。而另外4次发言的“总统味”则与国情咨文更接近。

资料来源:The Conversation

在这个疫情肆虐、经济不景气、针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日益频繁、总统大选剑拔弩张、公民因真假新闻而高度对立的动荡时期,国会山的暴力以及对总统的弹劾只有火上浇油的效果。

鉴于这样的语境,安抚人心、化解疑虑以及促进团结的语言可能是前所未有地重要的——在这项任务里,拜登面临的挑战不可不谓严峻。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