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共话眼中的“魅力成都”

APD

text

“成都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新一线城市,这已经是我第4次来到成都了!”“我来成都工作4年,我已深深爱上这座城市!”……9月29日,在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与会外国专家畅所欲言,共话他们眼中的“魅力成都”。

此次座谈会是“外国专家成都行”活动的一部分。为近距离感受成都与日俱增的城市魅力,从28日到30日,外国专家、央级媒体记者走访成都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及科研院所、引智项目单位等,切身感受成都发展新动力。

2021年10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授牌

此次外国专家座谈会在成都大学举行。作为成都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和发展机制。

活动现场举行了“2021年度成都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授牌仪式,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评选产生的成都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肿瘤医院、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海博为药业有限公司、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四平软件有限公司等10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授牌。

“成都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引智工作。近年来,外国专家项目成效显著。”成都大学副校长唐毅谦介绍,学校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城市等方面,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目前,学校年均引进各类外国专家100人左右,与海外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

“通过创建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引进外国人才智力成果在转化、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引进更多外国专家来蓉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自启动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以来,共评选产生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98户,成功创建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户、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2户。截至目前,在有效期内的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共计52户,在引才聚才上交上了亮眼的“成绩单”。

成都再添4家“外国专家书屋”

3000余册图书、占地200余平方……举目而望,书砌满墙,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阅览室内书香氛围浓郁。走进书屋,桌椅、沙发、靠垫等各式家具一应俱全,能满足阅读、沙龙、小型讨论等各类需求,同时备有投影仪、显示屏、打印机、无线网络、电脑等电子设备供访客使用。

据了解,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是成都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而批准在成都大学设立的内设综合艺术学院,目前有近400名国际学生以及近3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专家。

活动现场,成都挂牌4家“外国专家书屋”,并举行授牌仪式,分别是——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麓湖公园社区和草堂路社区。

“外国专家书屋”项目是服务外国专家开展科技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外国专家了解中国、交流思想、碰撞智慧、联络感情的空间,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窗口。目前,成都已累计落地5家。书屋的图书资料全面免费向国际人才开放,外国专家、有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凭有效身份证件(卡)均可免费借阅图书。

为更精准地服务国际人才,“外国专家书屋”依据不同的阅读群体,设置精英阅读区、亲子阅读区、生活美学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分区,分别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生活等领域的图书。书屋还将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电影沙龙、传统节日庆祝、中文角、英文角等各类活动,以丰富外国专家在华生活,加深外国专家对华感情。

“书屋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外籍人才是否集中。”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在外籍人才相对集中区域进行考察,挖掘更多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郁的地点,通过“外国专家书屋”传播蜀都味、国际范的好故事。

以全球视野聚焦成都潜力

本次座谈会上,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业培训处处长魏谷、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专家工作通讯》总编辑徐庆群进行了交流发言,同时,还邀请5位高端外国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分享经验,对成都引才引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来自俄罗斯的外国专家季莫菲·巴赫瓦洛夫已在国内生活17年,此次是第四次来成都。季莫菲·巴赫瓦洛夫认为,成都、重庆在产业发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成都对我而言,越来越像我的家。近年来,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成都、留在成都。”帕特里克·莱齐纳目前就职于成都大学。他建议,成都可以通过颁发外籍人士居留政策等方式,帮助国际人才在成都简化找工作流程,实现比肩上海、北京等城市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来自美国的丹尼尔·戴维是一位数学与理论物理专家。他表示,在成都参观的多家科技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丹尼尔·戴维特别强调,跨学科交流很重要,“科研工作者间加强交流,能够了解其他领域的前沿研究,可能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