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华谊兄弟备受争议,并购商誉减值、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王忠军和王忠磊兄弟二人股权质押、影视行业困境等问题使公司被“聚焦”。负面情绪扩散,股价承压,环球网财经记者粗略统计,近半个月以来,华谊兄弟股价从5月25日的8.82元下降到6月12日的6.96元,半个月市值蒸发近50亿元。
6月12日晚,华谊兄弟公布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300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08%。其中,首次授予2562万股,预留438万股。首次授予价格为3.82元/股。对于授予价格对比目前7元左右的股票价格,将近5折的价格可以说华谊兄弟是诚意满满。
限制性股票激励是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A股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长期性激励手段,股权激励旨在将员工个人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深度融合,形成凝心聚力的公司“命运共同体”。
限制性股票需要激励对象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据公告,自上市之日起满12个月后,满足解除限售条件的,激励对象可以在未来36个月内按30%:40%:30%的比例分三期解除限售;解除限售的公司业绩条件为:以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基数,2018年-2020年公司各年度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2017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4%、72.8%。
然而,上述业绩增长目标完成并非易事。对比2015年-2017年华谊兄弟净利润分别为9.76亿元、8.08亿元、8.28亿元,业绩并无明显性增长。
业绩对赌成悬念
事实上,近年来华谊兄弟业绩压力较大。
目前,市场担心的,影视公司普遍面临艺人高流动性,其并购明星公司往往伴有业绩对赌协议,无论是业绩对赌失败还是对赌结束后艺人离开,商誉减值都是不小的隐患。
长远来看,商誉风险被理性认知、监管审核趋紧及IPO常态化将促使影视公司的经营重心回归内生增长。未来潜在的减值风险和长期股权投资亏损可能是市场保持谨慎态度的主因。
根据华谊2017年财报,商誉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是华谊2015年分别收购的冯小刚持股公司“东阳美拉”和一众明星持股的公司“东阳浩瀚”,账面商誉分别为10.5亿元和7.5亿元。冯小刚业绩承诺期限为5年,自股权转让完成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2016年度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目标公司当年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
据财报显示,2016年东阳美拉的税后净利润为1.01亿元,刚好实现业绩承诺目标。据冯小刚与华谊签下的对赌协议,2017年东阳美拉需要实现1.15亿元的盈利。去年,冯小刚导演拍摄的电影《芳华》在历经被撤离国庆档及被外界形容为恶意营销等质疑后,有惊无险地在2017年底前完成当年对赌业绩。据华谊兄弟2017年财报显示,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截至报告期末票房约12亿元。
据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冯小刚的新片无法如期完成上映,今年的对赌承诺业绩可能会难以实现。而从投资成本来看,收购标的若仅仅达到承诺利润的下限,华谊兄弟的业绩仍难获增益。
股权质押风险隐现
华谊兄弟6月6日发布公告显示,董事长王忠军和总裁王忠磊兄弟,已经将累计持有的7.84亿股中将近88.5%进行了质押。消息传出后,媒体和网络上充满关于王氏兄弟“套现”、“跑路”的言论,令本身“麻烦”缠身的公司雪上加霜。
对于股权质押问题,6月11日午间,华谊兄弟在互动平台回应称,股权质押不是抛售股票,更不代表不看好公司未来,也不会影响华谊兄弟的正常经营。
事实上,华谊兄弟的股权质押并不“突然”,而是常态化的操作。只是时间点太敏感造成了舆论风波,同时,中信建投的作为质权方也引起关注。据环球网财经记者查阅发现,自2017年以来,华谊兄弟发布的涉及“质押”的公告就有20余条,其中多为“二王”兄弟股权质押、解除、再质押等事宜。质押的用途基本都是“个人融资需求,拟用于项目投资及股权投资”。质权方多为中信建投,此外,2013年、2014年中信建投还为华谊兄弟增发股份的主承销商,此外其亦为华谊兄弟上市时的保荐机构。
2018年以来,华谊兄弟就曾多次公告王氏兄弟的股票质押情况。从公告来看,他们基本是在循环解押质押,即原质押股票到期还款解押后,再将其质押进行新的融资,藉此获得相对稳定的融资现金流。质押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稍有增减部分,大多是随着其股价波动,质押物的相应增减。
尽管是常规化业务,然而爆仓风险隐现。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果按创业板公司5.5折粗略估算华谊兄弟的预警线应该在4.2元左右,平仓线大概在3.8元左右。
目前,华谊兄弟股价处于下跌态势中,一旦跌破金融机构设立的强平线,没有及时补充质押物的话,随时可能会被强制平仓甚至爆仓,其股权被大量抛售,公司控制权易手,其经营发展更是会受到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