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點擊香江欄目12日發表前全國政協港區委員、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廼強署名文章《兩地關係已走向另一個轉折點?》,全文如下:
香港導演彭浩翔新作《小團圓》劇照
本欄五月五日文章「陸港文化最新戰況」,在網絡上比較多人討論轉載。文章討論杜汶澤新電影《放手愛》在內地票房失利,表面上揭示得罪內地觀眾(客人)的後果,但背後其實還有很多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在當時還是苗頭,但一周下來,看到彭浩翔《人間小團圓》的票房反應,還有黃金周訪港內地旅客的數字,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走向似乎已經確立了。兩地關係,看來正走向另一個轉捩點,而這個轉捩點,在宏觀角度上和國策以及國際關係、地緣政治,都息息相關。
香港離開祖國的母體一百五十年,在徹底回歸中國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重要的轉捩點。七十年代末,內地開始搞改革開放時,香港的GDP是整個中國的四分之一,中國超過八成的貿易和外匯收入通過香港,1979年初麥理浩到北京向鄧小平提出九七問題,鄧小平最關心的是「投資者請放心」。到了今天,香港的GDP只是中國的百分之三不到。
十年前,我們還可以跟整個廣東省一爭長短,今天我們的經濟規模已經實實在在成為廣東省其中一個城市的水平。這其中的一個又一個的轉捩點,對香港的角色和地位都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包括大珠三角合作、廣珠澳大橋,以及最近炒得很熱的高鐵,在香港「龜速」決策的過程中,所謂「蘇州過後冇艇搭」,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我們配合不了「中國速度」,後果就像iPhone 6出來以後,我們才能決定和執行購買iPhone 3。
內地經濟文化發展超香港
經濟變化比較快,但人的價值觀念等一些文化方面,則根深蒂固,變化來得比較慢。而「香港」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多年以來, 「香港代表先進和文明」,不是港人自己唱的獨腳戲,國家有意無意也助長和推廣了這樣的心態。而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這樣的心態又確實有其客觀基礎。在流行文化的反映上,無論是《表姐你好嘢》,還是《國產凌凌漆》,對內地當時一些現象極盡諷刺的能事,但我們仍然覺得「過癮」、「抵死」,不會反感。原因很簡單,當年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差距,無論是經濟上、文化上,還是其他方面,的確比較大。在這個差距上做文章,也不至於讓人覺得過分。
來到2014年的今天,內地很多方面已經很先進,在國外留學、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多不勝數,很多的品牌和創意、創新,即使在國際上也甚有競爭力。比如最近阿里巴巴上市,就炙手可熱,有機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IPO。內地不少人經濟實力之強橫,我們在港有切身體驗,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個背景下,香港今天卻越來越多電影以「本土」為噱頭,繼續在不同程度上強調陸港差異,醜化、矮化內地和內地人,就顯得肉麻當有趣。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在短短一個月裡面,竟然上映了至少四部以本地為賣點的電影, 包括《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愛.尋.迷》、《放手愛》和《香港仔》(即《人間小團圓》)。這不是本地電影的「復興」,而是我多次論述過的「病態本土主義」。
港產片充斥病態本土主義
香港電影的「病態本土主義」特徵,是以「本土」作為唯一的賣點,電影本身卻拍得越來越差。不要說內地人抵制杜汶澤和彭浩翔,這些電影在香港的票房也普遍失利。即使是「才子」陶傑執導的《愛.尋.迷》,開畫票房據說竟然只有7萬9千元,不如理想已經是公論。
電影《國產淩淩漆》劇照
在內地方面,杜汶澤主演《放手愛》的失利,固然跟他出位言論有關,但他本身在內地也不算紅,單看一部電影難以下結論。《人間小團圓》的導演彭浩翔則一直以思想獨特見稱,粉絲眾多,在內地文化界地位跟杜汶澤不可同日而語,加上杜汶澤在其中只是配角,電影另有偶像紅星古天樂等。但《小團圓》最後票房依舊慘敗,一些影院甚至表示拒絕上映。
杜汶澤明刀明槍在兩地矛盾中站在港人一邊,並不可怕,彭浩翔呈現的「軟性港獨」,反而危險,往往連內地人也樂於接受。這些「本土」電影的接連失利,說明香港的光環已經開始褪色,導火線就是港人陌生又鄙視的民族主義思想。有關《放手愛》,在網上有一個多次被轉載的留言,意思大概就是「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然後才是一個粉絲」。
香港光環褪色的另一個明證,自然就是遊客減少。五一假期,根據香港入境處5月4日公布的數字,內地旅客入境香港數字首次錄得下降。若以假期首天人次計算,訪港內地客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近12%。媒體不少報道稱今年不少香港商戶五一假期生意冷清,營業額甚至較去年同期暴跌50%。對於內地旅客人數和消費的減少,成因固然複雜,但不少分析強調中國經濟放緩的因素,卻有點自欺欺人,因為在內地,五一期間整體消費仍然錄得平穩增長。
除了兩地矛盾因素之外,新政府反貪,自然讓消費力從高檔往中檔轉移,也是內地人減少來港購買奢侈品的重要原因。現在趨勢如此,我們可以想像,在內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成之時,香港又是什麼的一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