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中國學子在荷蘭模擬法庭嶄露頭角

新华社

text

(新華社記者劉莉莉,袁震宇)

5月中旬,4名年輕的中國法律專業大學生來到國際刑事法院所在地荷蘭海牙,參加一場名為“國際刑事法院模擬審判競賽的賽事。

初次來到心中的“法律聖殿,這些來自外交學院國際法係的學生還有些緊張。然而,當他們走上賽場,就立刻變身頭腦冷靜的檢察官和律師,在法官面前陳述有關“無人機反恐的立場,與來自外國大學的對手辯論元首的刑事豁免權……

最終,在全球49支代表隊激烈角逐中,這4名中國學生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創下中國代表隊在國際性模擬法庭競賽中的最好成績,不僅讓世界見識了中國青年學者的風采,也向國人證實了,法律可成為思考外交問題的新思路。

用“英語和法律戰勝美歐同行

與奧運會、世錦賽等體育賽事,以及國際奧數競賽等學術比賽相比,國人對國際模擬法庭賽事了解不多。實際上,目前國際上有不少權威的模擬法庭大賽,例如傑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以及此次的國際刑事法院模擬審判競賽等。這些賽事,見證了中國學子的不俗表現。

正如此次,鐘宇翔、洪梓琳、胡曉凡和徐冬妮4名年輕學生創造了歷史,擊敗了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美國杜蘭大學、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英國華威大學等名校的法律同行。而所有290名參賽選手,都以英語為比賽語言。

在代表隊教練、外交學院國際法係教授高秀東看來,選拔參賽選手是個十分艱難的過程,不僅要英語好,還要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積澱。她足足進行了五輪選拔,才挑出這四名選手。

不過,等到了賽場,高老師和她的學生們才意識到,在這樣一場專業比賽中,英語只是保證選手聽得懂、說得出的工具,根本不是制勝法寶。比賽分為20分鐘的陳述環節和10分鐘的辯論環節。第一個部分雖是陳述,但由國際刑事法院資深法官和高校法學院知名專家學者等“大腕組成的評審團,有權頻繁發問,選手無法“背誦自己準備的發言稿。有時候,選手一開口,法官就會提問題,就是要考察選手對這個法律問題的理解是否透徹。

於是,比賽就有了這樣一個結果:英國隊被淘汰,美國隊沒入圍,倒是英語口音較重的印度隊奪得第一名,中國隊也憑藉令人信服的實力和表現殺進決賽。

正在上大二的上海姑娘洪梓琳就碰上了一名特別刁鑽的評委,提問題從不按常理出牌。洪梓琳坦言,自己確實有些招架不住,但努力保持冷靜,理清思路回答問題。“我不會敷衍了事,像有些隊員那樣說‘Iamsorry’,她說。

作為中國隊唯一一名男選手,不滿19歲的鐘宇翔表現十分突出,屢屢提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讓評委看到年輕人的睿智與衝勁。當聽完他對於元首刑事豁免權這一備受爭議的法律問題的解讀後,評委坐直了身體,評價道“這真是個有趣的觀點。與中國隊對陣的德國隊教練在賽後說:“比賽中,沒有一個選手能讓法官覺得有趣,只有鐘是個例外。

“世界期待聽到中國學者的聲音

在國際模擬法庭賽場上,中國學生的最大優勢是什么?勤奮,是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

的確,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和鑽研精神必不可少。高秀東曾4次帶學生去海牙參賽,其中兩次參加的是中文賽事。2007年,她帶隊首次參加英文賽,但沒有拿到名次。

高秀東坦言,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這支參賽隊更有潛力,研究能力也更強。自去年9月報名以來,她帶領4名學生足足準備了8個月。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剛開始,有的選手連國際刑事法院的官網都不知道,在學習了老師提供的基礎材料之後,4名學生開始自主學習,研究了國際刑事法院、前南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等大量案例,深入研究每一個問題,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一起練習和探討。

然而,勤奮就夠了嗎?

在鐘宇翔看來,現今時代,“勤奮已不再是特性,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素養。中國選手勤奮,來自印度、以色列的選手在這方面也不落人後。

鐘宇翔認為,中國的法律教育存在繼續進步的空間。“必須承認,中國與西方的法學思維存在差異,外國人喜歡假設和推理,而我們仍停留在理論灌輸階段,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還不強,他說,“中國學生習慣於‘A、B、C3個條件得出D結論’,而外國人會想,如果A不存在,如何才能得到D。

即將畢業的胡曉凡已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她認為,法律知識永遠會有更新,中國與西方的法律體系也存在不同,關鍵是培養法律思維。“看到新的東西,先找切入點,用若干步驟論證,再通過查找資料來補充,這就是我理解的法律思維,她說。

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因素。鐘宇翔說,實際上,中國國力增強是參賽選手的最大優勢,因為與以前相比,世界更期待聽到中國學生和年輕學者的聲音。一場比賽結束後,觀眾和各參賽隊爭相討論中國選手的觀點和表現,這樣的情況已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當法律遇上外交

如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今非昔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忽視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潛力與影響力。在法律領域,我國已形成並將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

高秀東給新華社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名中國教授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接觸不少美國同行,當有人聽說他是某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時,竟吃驚地問道:“中國也有法學院和法學教育嗎?

“這不是發生在幾十年前,而就是近幾年的事,高老師說,“現在還有人說這樣的話,真是對中國太不了解。

僅僅是因為不了解嗎?不少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未來在對外交往中,可更多地用法律武器來解決與其他國家、區域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進而體現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積極參與國際法治建設方面的努力。

繼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之後,近些年,法律外交被頻頻提起,成為處理對外事務、建設和諧世界的一個全新維度。

高秀東說,實際上,外交問題中牽扯不少法律問題,例如司法合作、海洋領土問題、外交人員保護,以及對外經貿中的一系列法律問題等。“在開展外交活動時,除注重政治途徑外,也要以法律為依據,這樣才能和其他國家平等對話,為中國爭取利益,她說。

在高秀東看來,開展法律外交,有助於化解“中國威脅論,強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目前在中國,擁有過硬外語水準的法律外交人才還並不充足,而那些在國際模擬法庭上侃侃而談的年輕學子,似乎讓人看到了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