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退休后不再给自己设限,一定要完成什么内容,但每天拍摄,是雍和多年来保持的一个习惯。近期围绕着疫情的主题,他边行边摄,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隐忍、创造、坚持、等待、失落、释放都在他的画面中一一显影。拍什么?这对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哪怕退休后已完全失去“条线”带来的信息,于他,总有办法。
怎么拍?在雍和心头有一份只有他自己清晰明了的拍摄“手册”,这份“手册”上面应该有这样的字眼:责任,史料,良心,担当等等大字。受这些文字的召唤和牵引,雍和的新闻摄影也由此与绝大多数的摄影记者不同,哪怕在现场与他人拍摄同一题材,也彰显了那份独一无二的特质和风格。
4月4日上午,上海外滩,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举国默哀。雍和在瞬间抓取了一名男子神情肃穆的时刻,观之动容,心头沉重。我们知道,默哀时间是短暂的,也不适宜在那一刻因是记者的身份而做出较大的举动出来,显得不够严肃。但他能够手到擒来拍下历史性的那一刻并将影像长久地残留在观众心底,这需要在官方宣布“默哀”后做大量的工作——去哪里拍?拍国旗降落还是拍人?拍人,人应怎么出现在画面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照片能否承载历史性的一刻?这些复杂要素需要在一瞬间完成,并不容易。但是更难的其实还在这之后,雍和既“刻意”又克制地通过这名男子形象给出自己的评价——“除了英勇医护,还有方方面面;除了钦佩赞扬,还有审慎观察;除了‘舆论’战区,也别忽视次战场、后方等。”我们相信,男子就是他指向的后方,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后方。新冠疫情带来的伤,痛及每一个个体,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一线疫情。
苏珊·桑塔格说,“照片不只是存在的事物的证明,而且是一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不只是对世界的记录,而且是对世界的评价。” 雍和以一己之力践行新闻的本质所在,除了前方一线的我们,还有后方的更多我们。这是朴素的人文精神,但我们正在遗忘它。
在这次疫情中,家政是遭受重创的行业之一。这一处家政中介所,雍和去拍了三天。直接对着门面拍摄,会让被摄对象警惕,但养猫养狗的人从不吝惜别人对自家宠物的赞美,以此打开了话题,也记录下了服务行业直面的冲击与困难。
2020年4月2日,上海田子坊,游客寥寥,商家没有顾客。田子坊是上海著名旅游点,疫情时期,此地生意受到重创,往日摩肩擦踵的景象消失了。
“那一天,我去田子坊拍,在这里买了一块木牌,这个店主真是高兴得快要哭出来了。她说我这是多少天来第一次卖出东西去,你帮我开了光了。她主动提出来要便宜点卖给我,我说你该多少还是多少。” 人的行动被限制,对小店的冲击和影响最直接。
2020年4月4日上午,上海外滩,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举国默哀。这是第一次因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的全国哀悼日,而之前三次都是因为自然灾害。
2020年4月5日,上海建国西路,头顶钢盔、面戴防毒口罩,脚踏电动滑板的男人出行,引来快递小哥瞩目。
2020年4月8日,上海虹桥火车站,武汉发车的高铁抵沪,下客681人。当天零点,封城76天的武汉解禁,人们终于可以自由出行,这是从武汉到达上海的首班列车。
2020年4月9日,上海武康路,骑脚踏车的老外。疫情趋缓,大多市民对疾控满意。日前上海宣布,要加强疾控中心建设,到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这个角度是从雍和的工作室窗口望出去景色,他回忆说,“下午有一个时段,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会有这样的光线,这是天气好的时候。当天,刚刚宣布上海2020年5月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最放心的城市,我正想着要怎么体现呢,这个时候人来了,还刚好是个外国人。”
2020年4月12日下午,上海浦东机场,刚回到国内的小留学生。180名未成年人(18岁以下)中国留学生,搭东航MU590航班从美国旧金山飞抵上海,目前中国在美18岁以下学生约为4.2万人。
“这是一趟小留学生的包机,有很多恐惧在里面。还有一次,我在机场遇到一个司机,跟他聊到疫情期间的影响。不聊不知道,最冷清的时候在浦东机场等,等一茬就是接到生意要36个小时,虹桥短一点,也需要6、7个小时,进退不得。” 疫情是大的背景,我们看到白衣天使、红十字、口罩、面罩、消毒药水,其实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和家人所经历和感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反复、更“折腾”。第二战场、第三战场上的侧影是我们普通人更能去了解、理解的记录。
2020年4月14日,上海普陀区检测点,企业员工来核酸检测。武汉解禁后,上海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对来自湖北的员工进行核酸检测,不少正在隔离观察期的员工也愿意配合。
2020年4月15日,上海中山医院,解除观察期的医护人员回院,安保和民警向她们敬礼。武汉疫情爆发后,上海总共派出1652名医护人员、11支医疗队出征援鄂。
2020年4月17日,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难以招架采访、合影、签名等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讲真话,感动和激励了国人,在民众心中他是个值得信任的英雄。
2020年4月18日,上海春秋旅游“都市观光”双层巴士,一群摄影爱好者结伴在街头游览采风。本地疫情趋缓,但外出旅行仍诸多不便,此次市区游,也算是一种释放。
疫情期间,被限制出行的人们在线上的活动多了,到处都在直播,各行各业想尽办法,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吧。
“在我们的记录中,与百姓、市民日常生活有关系的,其实是最好的。举一个疫情期间健身器材热销的例子,有个朋友的朋友是飞行员,回来以后必须隔离,但身体没问题啊,所以下单了健身器材,那这个时候肯定是去拍他收到或者保安转交时的状态最好,能看到人的表情、反应,应对的方式和不同的处境,多生动。但最后我们去了一家器材生产厂家,一条流水线上,看什么呢?‘就事论事’就不好看。”
2020年4月24日,上海复兴中路,老外遛孩子。至当天,有超过60个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外累计确诊267多万例,死亡19多万例;上海累计共641例,其中302例是境外输入。
2020年4月25日,上海“迪卡侬”运动超市,孩子在试骑,小尺寸儿童自行车已售罄,要登记等货。疫情爆发,家庭健身器材和儿童自行车等成了热门货。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