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推动中国经济重回正轨

亚太日报

text

“这些天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很可能是‘如何追踪中国恢复生产的情况’。”摩根士丹利一位分析师的话,道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实现企业复工复产的热切关注。国际社会非常关注,随着复工潮的兴起,中国是如何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的?

在近日举行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有序复工复产提出了8点要求,其中首要一点就是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是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管理的重要准则。同样,当前的经济恢复工作也要根据企业所在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进行精准施策,在确保有效防护的前提下复工复产。

防疫经济“两手抓两不误”,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本战略。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从为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支持的药品、防护物资,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气、环卫等公用事业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经营及物流,中国经济体系一直在为取得战“疫”胜利提供必需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维持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疫情终将过去,社会必将恢复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5日15时,全国已有甘肃、辽宁、贵州、云南、山西、广东、广西、江苏8个省(市、区)以及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区下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等级。

防疫形势的好转给更多地区早日复工复产带来了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精准施策”,既体现在不同地区复工复产的可能性上,也应贯彻到复工复产企业的管理中。

对于低风险地区而言,新型冠状病毒风险的防范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尽快复产复工,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才是这些地方的当务之急。各个产业在恢复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是人员返工,原料供应,物流运输,资金运转等问题。考虑到目前已经发现的新冠病毒的特性以及各地出现的一些超长潜伏期的病例,即使是目前的低风险地区,复工复产工作中对防控也不能懈怠。例如,已经下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等级的广东和江苏,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其产业工人主要来自外地,而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四川等地尚未解除疫情风险。尽管有些地方采取包车、包机等方式将这些员工从原籍接回,经过严格测温检查和必要的隔离后,才允许上岗。即使是这样,也要考虑工作岗位、住宿、就餐等环节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包括垃圾、餐具等细节如何处理。

对于中等风险地区来说,复工复产面临的挑战会更多一些。与低风险地区相比,中风险地区的企业除了解决好人员返工,原料供应,物流运输,资金运转等难题,还必须购足防疫物资,解决复工复产人员的防护问题。由于防疫物资到位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前提条件,因此,口罩是否有保障已成为复工复产企业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儿”。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国口罩日产量已超过5400万只,部分缓解了紧张局面,医用N95口罩日产量超过90万只,月底有望达到日产100万只,总体上已基本满足医护一线的需求。另外,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110%左右。同时,国家发改委新设立了医用口罩技改扩能专项,千方百计扩大产能。近期各地陆续建成新上了一批口罩生产线,很多大型国企、民企也开始加入,不断有新产能投产。依托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口罩的供应状况一定会持续改善。

中风险地区企业复产复工面临还有一个挑战,即当地的新冠病毒传播风险还未消除。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进入工作场所的企业本地员工不把病毒带进来,如何切断本地病毒携带者向员工生活场所和其他活动空间的可能传播途径,构建起最有效的保护带,这是开工企业和当地疾控部门必须周密安排,慎之又慎的重大事项。

随着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中国生产生活秩序将加快重回正轨。正如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日前结束对中国考察时做出的评估,“中国正在采取谨慎、分阶段、有序的方式,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等各部门的正常秩序。其他国家应迅速重新评估对中国采取的措施。”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