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晓云
“中国或许正成为当前全球投资的热点,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显著增强。”在8月11日晚举行的第二期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讲堂”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
作为国有六大行中最年轻的行长,也是国有大行中第一位70后行长,刘珺现身直播间分享资产配置“秘籍”:做好资产配置,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并提出三条建议:第一,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晚;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货币环境进一步宽松,逆全球化加速上演,实体经济更是处在艰难挣扎之中,全球市场估值体系似乎都在重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财富何处安放?面对产业、金融和宏观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又应如何重新理解资产配置的逻辑?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远大于确定性。刘珺认为,资产配置内外部环境呈现出三个新特征。
一是,疫情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历史性大波动。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普遍陷入“流动性危机”,负利率也将成为常态。
二是,投资的方式和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被动型投资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在解构传统投资的同时,也与量化和智能投资一起开始建构新的投资格局。
三是,应对疫情的超常规财政政策为未来全球市场埋下风险隐患。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推出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预计政府杠杆率将普遍超过100%。作为风险发源地,美国具有风险全球配置的能力,其向全球转移风险给其他国家埋下了隐患。
“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资产组合与以往不同,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够指导未来。”刘珺举例认为,尽管此前投资新兴经济体是一种提升收益的方式。但在疫情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加速暴露,新兴经济体不再适合作为整体板块开展投资,而是需要在个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有效增加颗粒度,使新兴经济体的活动投资变得更为精确。
而更明智的选择或许是投资中国。数据显示,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从过去的60个基点扩大到当前的200个基点。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估值并不是很高,债券的收益率相对也比较高。
“中国或许是现在主要经济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正收益资产的大型经济体,并且这种正收益资产的体量相当之大,可以吸纳很多投资资金。”刘珺认为,下一步,投资全球未必是好的投资主题,但中国或许正成为当前全球投资的热点,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吸引力显著增强。
据了解,在资产配置领域中,一个国家的人均GDP高达一定程度时,其国民或机构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降低,而人均GDP一万美元通常就是这道“分水岭”。刘珺指出,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或将逐步上升。
从房产投资的角度看,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房住不炒的调控引导,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以及房价涨幅均在逐渐放缓。“相对于其他投资,不动产投资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对地点的要求相对较高,关键时候如果想变现,可能要付出相对较大比例的折让。”刘珺表示。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率长期呈现下行状态,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呈现出震荡走低的趋势。
刘珺认为,未来中长期利率的下行或许是一种常态,而长期下行的利率会使收益率增长更加缓慢。
“投资上有一个’七二定律’,即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刘珺表示,利率下行和通胀将对投资收益造成侵蚀,实际投资回报的增长将更加缓慢。在七二定律下,当年化收益率为6%时,以复利计算,12年可以让名义投资回报翻倍。而当年化收益率降为5%时,名义投资回报翻倍需要约15年。当年化收益率继续降为4%,名义投资回报翻倍需要约18年。
若加上通胀,“即使是1%或2%的通胀,也会使投资收益翻倍所需的时间提升一倍。”刘珺指出。
刘珺强调,做好资产配置,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而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多元化配置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分散配置、组合投资可以让收益波动明显降低,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是投资唯一的免费午餐”。
针对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刘珺从以下三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晚,有闲钱才做投资理财。投资者要认识到做好财务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财产品不能马上变现,所以要在日常使用和未来应急之需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财。同时,理财应尽量早,越早存钱,复利效果越惊人。
二是做任何投资决策前,都需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承担的风险通常也会增加。
三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从市场研判到制定配置方案,再到执行配置方案,如果是非专业团队或缺少专业经验,就很难做得好。建议委托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