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良性”減少 仍處合理範圍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記者劉歡 史林靜 王建華】根據央行日前公佈數據,8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56萬億美元,較上月“縮水”939億美元。這是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4個月下降,且單月降幅創下歷史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藏匯於民”、美元走強、外匯市場操作及海外投資等多重因素,是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重要原因。當前中國外匯儲備雖下降,但仍處合理範圍,屬於“良性減少”。

外匯儲備,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2006年2月,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99萬億美元。

IMF曾提出一攬子綜合指標,考核一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合理水準。該指標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應相當於該國30%的短期外債、10%-15%(比例大的適用於固定匯率制國家)的證券投資、5%-10%的出口和5%-10%的廣義貨幣(M2)總和的100%-150%。

按照這一標準,花旗銀行進行計算,中國央行目前應該擁有至少2.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外匯儲備自3.99萬億美元峰值後下滑,但仍持續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整體規模相對充足。

外匯儲備既是財富,但規模過大也成為“負擔”,可能造成國內通貨膨脹、提高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對衝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制約也會加強。為了給龐大外儲“減負”,中國近年來正努力推動“藏匯於民”。

從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官方外匯儲備,轉而由央行和民間共同持有,不僅可以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率,還有利於外匯資產的多樣化,並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截至2014年末,中國對外金融資產中官方國際儲備資產佔比為61%,較2013年末下降4個百分點,意味著外匯資產由國家集中持有轉向市場主體分散持有的效果逐步顯現。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說,為了推動“藏匯於民”,近年來中國不斷放寬國內居民年度購匯額度。現在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走強,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藏匯於民”那部分就會增多,外匯儲備自然減少。

8月11日,中國宣佈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一次性調整後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近2%。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後,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升溫,購匯量大增。為此,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

央行發言人表示,從8月份單月變動情況看,外匯儲備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境內其他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的增加。這意味著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更加豐富,這是中國“藏匯於民”戰略的體現,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以來,匯市仍處於“磨合期”,因此外匯儲備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在預期之內。為穩定預期,央行積極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預計8月外匯佔款負增長規模較大。

此外,由於美元走強,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資產折美元縮水,也造成外匯儲備的賬面價值下降。

8月份,外匯儲備委託貸款項目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外匯儲備的定義,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也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

中國將“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寫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增加購買戰略性資產,增加能源和資源儲備,實施技術援助以及設立開發性涉外金融機構,是中國政府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的重要選項。

通過梳理中國領導人2014年外交成果清單而作的不完全統計,中國新承諾的較大規模對外援助和支持的資金額度總計逾1700億美元,包括無償援助、開發性基金和優惠性質貸款。

200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27億美元。2014年該數字增長近52倍,升至1400億美元,比吸引外國投資規模高出約200億美元。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至於外界關心的資本外流導致外匯儲備減少這一問題,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年7月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中國上半年並未出現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二季度資金流出壓力比一季度有所減弱並趨於均衡。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資本金凈流入仍保持增長態勢。

央行發言人表示,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賬戶還會保持順差,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資持續增長。中國外匯儲備充裕,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未來外匯儲備有所增減也是正常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