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样样都是大师的苏东坡

亚太日报

text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他都是大师。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他在美食、酿酒、茶道方面也是专家。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最令世人喜爱的,可能还是他率真的心性和乐观的心态。林语堂评价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东坡故里“三苏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出生于四川眉山。一生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这几位皇帝可谓一代不如一代,苏轼历朝为官,遭遇也是坎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最终客死他乡。但他乐观的心性始终不改。

1057年,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洵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参加那一届科举的学生也是了不得,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人,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人物。这一届科考,也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而苏轼的考卷,在这样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据说欧阳修看到他的考卷,大是喜欢,当即就要列为第一。但欧阳修以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如果把弟子的文章列为第一,其他人可能会觉得有黑幕,所以就把此卷定为第二。谁知后来解封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苏轼的卷子。

欧阳修不料天下还有这样的人才,立马找来苏轼,让他把以前写的文章拿出来看。一看更是惊叹不已,他对同僚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以欧阳修当时的名望,居然对苏轼佩服到如此地步,可见苏轼的才华有多惊艳。而经欧阳修这么一捧,苏轼瞬时名动天下。

“三苏”塑像

1061年,朝廷又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所谓制科考试,就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比进士考试规格高多了。制科考试分为一二三四五等,其中一二等为虚设,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此前,在北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一个第三次等。

结果苏轼、苏辙两兄弟去考,苏轼一举夺得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宋仁宗高兴坏了,回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

按理说,这么才华横溢的一个人,不仅受到文坛泰斗欧阳修的赏识,更得到皇帝的垂青,要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但偏偏天妒英才,终其一生,苏轼的仕途都是坎坷不断。

苏轼为人,不喜拉帮结派,北宋后期政坛,新党旧党纷争不断,苏轼哪一派都不参加,却又不愿意明哲保身,哪一派施政不当就批评哪一派,搞得新党旧党都看他不顺眼,不管哪一派当权都打压排挤他。从政40年,他居然被贬谪流放了33年。

苏轼仕途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079年,当年他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例行公事,给皇上写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表》,其中发了几句牢骚,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当时得势的新党便以此为由头,加上四处收集的一些苏轼的诗句,认为苏轼诽谤皇上,抨击新法,要求将他处死。宋神宗本来也是苏轼的粉丝,但诽谤皇帝乃是大罪,不杀何以震慑天下,就下令把苏轼抓进了大牢。

一些正直的大臣站出来为苏轼求情,说苏轼是奇才,不能杀。但神宗皇帝不听。眼看苏轼就要一命呜呼,这时候,当年的曹皇后,如今的曹太后站出来了,她对宋神宗说:想当年,仁宗皇帝对我说,他为子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之才——苏轼和苏辙。如今你不但不重用苏轼,还要杀他,这怎么行呢?神宗这才放过了苏轼,把他下放到湖北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其后苏轼又多次被贬。1089年,已被调回京师的苏轼,因为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调往杭州。两年后回京,又因遭受诬告而选择外派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1094年,宋哲宗在位期间,新党得势,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从广东的英州、惠州,一直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东坡

要换作寻常人,可能折腾一两次就一命呜呼了,而苏轼却活了64岁,在古代已经算是相当高寿了。苏轼这样长寿,跟他乐天的心态是分不开的。这里分享几段他的经历:

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由于官职低微,工资太少,没法养活家人,于是跑去找黄州太守徐君猷,徐君猷久闻苏轼大名,哪有不帮忙的道理,就把东门土坡的50亩荒地给了苏轼。也正因为这片荒地,苏轼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一次在路上遇到大暴雨,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唯独苏东坡却淋得诗兴大发,当即作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北宋时,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在黄州期间,苏东坡没钱买羊肉吃,就打起了“贱如泥”的猪肉的主意。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东坡肉”。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

苏东坡又喜欢喝酒。每流放一个地方,他便就地取材,自酿美酒。要知道,那时候政府是明令禁止私人酿酒的。在黄州期间,他私自酿酒被抓,官员责怪他不听话,他反而很无辜地说:我也想听话的,但是嘴巴不听啊。

一次苏东坡喝酒太晚,回去时家里的小童已经睡着了,他进不了门,只好去江边听了一夜的水声。回家后就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光写词还不够,苏东坡还故意让小童把这首词送到城里给人传阅。太守得知,吓了一大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苏轼莫不是要跑路?!苏轼要是一逃跑,自己的前程可就完了,于是赶紧奔赴苏东坡的住所,结果一看,苏东坡正在房里呼呼大睡。

《苏东坡赤壁吟啸图》(范曾作品)

贬官非但没有让苏东坡消沉下来,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的多篇第一流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都是他被流放黄州之后的作品。

1094年,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朋友们都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写信安慰他,他却满不在乎地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9年,苏东坡以62岁高龄被从广东惠州贬谪到海南儋州。那个时代,连广东都还是蛮荒之地,更不要提海南岛了。那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异常艰难。

但即便是这种情况,苏东坡也依然有办法对付。他给儿子写信说:“儿子,你爹我发现海南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千万不要告诉朝廷里的士大夫,他们要是知道了,都跑来跟我抢,我就没得吃了。”

苏东坡雕像

苏东坡为官,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沾光”。流放杭州,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流放惠州,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流放黄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流放儋州,他办起了学堂,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和第一位进士。

苏东坡为人,到哪里,哪里的人都喜欢他,就连政见不合的人,对他的人品也是不得不折服。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来源:微观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