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實習記者姚宇欣】世貿組織創始成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資深顧問施雅德昨日在前海自貿區演講時提出,中國企業應妥善利用對外投資的途徑,完成第二次全球化的進程。
施雅德解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機遇
圖片來源:前海創新研究院
2014年中國的對外投資(ODI)首次超過外國對華投資,中國由此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這是經濟強國的必經之路,但"走出去"的道路不乏風險與挑戰,其中信息交流不暢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在拉美實際投資少
從投資目的地的原始數據來看,中國對拉美的投資占ODI總額的13%,這意味著拉美是除亞洲以外中國投資最多的地區;但若考慮加勒比海域開曼群島、維京群島作為"避稅天堂"的角色以及投資中轉等因素,中企對拉美的實際投資存量為5%,在各大洲中最低。
從地域而言,中國的ODI分布不平均。中企的跨界并購集中于歐美,而對于拉美,中企既不太了解當地優勢產業,又擔憂新興市場風險較大,故很少在拉美開展投資。施雅德認為,中國對拉美投資總量較小,主要由兩地缺乏了解、存在信息真空導致。
今年5月墨西哥法律部門估計墨西哥將為高鐵項目擱置賠償中國約810萬人民幣。
2015年初,在以中國鐵建為首的國際聯合體中標墨西哥高鐵項目后,墨西哥方宣布撤銷中標結果,隨后又表示無限期擱置高鐵項目。
施雅德對這一并不成功的"走出去"感到遺憾,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雙方交流機制不完善。他坦言,當時兩國在政府層面進行了一些友好互動,中方從投標階段開始就希望能盡快達成合約;然而圍繞高鐵項目,墨西哥國內質疑不斷,爭議涉及該項目的持續盈利能力及架設高鐵線路的征地方案,亦牽涉政黨紛爭,并且,國外對中國的快速增長抱有成見甚至恐懼。談判雙方未能妥善解決上述問題,種種因素導致墨西哥高鐵項目最終流產。
中國在墨西哥的高鐵項目已無限期擱置
圖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走出去"的公司必須控制債務
中國民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遇到挑戰。
目前對外投資的中企多為"國字頭",向國內商業銀行貸款難度不高,亦享受國家的多項補貼;相較而言,向外走的民企則"勢單力薄"--國家開發銀行及進出口銀行給予的資金支持多集中在國企間,通常情況下,民企較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往往被迫轉向利率更高的擔保公司等機構,這導致融資成本上升。
國家開發銀行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民企希望能更多地受惠
圖片來源:新華網
施雅德表示,"走出去"的公司必須控制債務,以避免可能發生的一系列不良影響。此外,中國民企還常面臨不熟悉海外政策、法律、宗教文化等問題,而中國駐當地的使領館鮮少能提供專業的信息與服務,民企對外投資還需政府助力。
不過施雅德同時表示,ODI應被視作企業的決策而非國家的政策。當前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出口目的地的經濟疲軟使中國企業有降低成本和開發新市場的需求。ODI不僅能讓中企在海外市場銷售產品,還促使它們了解市場的需求、喜好,從而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附加值已成為越來越多中企的選擇。
鑒于高儲蓄率、傳統的"天道酬勤"的觀念以及良好的基礎教育,施雅德看好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領先于世界的經濟增長。他提出,若中國與拉美兩地間的留學生增加,則未來兩地的相互了解與信息交流應能極大加強。
施雅德認為中國經濟將維持較大的增長量
圖片來源:亞太日報實習記者姚宇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