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瑰宝

人民网

text

亚太日报 】“海上丝绸之路”,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也是白银之路。不断穿梭的舟楫,通过沿途星罗棋布的港口,不但将古代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麻纸以及技术等远输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带回了香料、琉璃等诸多域外商品,异域文化的传入同样丰富了华夏文明。如今散落各地又得以重见光明的丝路遗珍,便是当年互通有无的文化使者和历史见证。这些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的遗珍,能够带领读者解读历史的编码、文化的信息,重现昔日海外贸易的繁华盛景,以及云帆高张、艰涉琼波的远洋探索所带来的文明互动。

  孔雀蓝釉陶瓶

1965年,福建省博物馆(现为福建博物院)在福州北郊莲花峰南麓,清理了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该墓早年被盗,大部分物品被洗劫一空,只清理出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其中之一见上图)和一组颇有盛唐遗风的陶俑。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孔雀蓝釉类器物。其器型硕大、造型独特、釉色新颖,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无疑,“波斯孔雀蓝釉陶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对中外陶瓷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与西亚地区人民通过海路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 蝉冠菩萨像**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石雕菩萨像,由于菩萨像宝冠的正中雕刻有蝉纹,所以被命名为“蝉冠菩萨像”。

“蝉冠菩萨像”高120.5厘米,雕刻有巨大圆形头光。菩萨衣着得体,戴高冠、披帛带、着长裙;装饰也十分华丽,佩项链、嵌宝珠。菩萨像身躯修长,衣服略薄而贴体,衣褶密而不厚,整体呈现受北魏晚期影响的东魏造型,并有北齐薄衣透体的造像新风,距今约1500年。

  弦纹玻璃杯

玻璃制品,今天看来似乎并不稀奇,但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中国古文献对古玻璃的称谓有“缪琳琅玕”“颇黎”“药玉”“瓘玉”“璧流离”等。作为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西汉时期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玻璃制品作为中外交流的物质载体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1987年,在广西合浦县文昌塔70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弦纹玻璃杯”(见上图),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此杯高5.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经压模成型后,精细抛光,呈半透浅蓝,敛口,弧腹,自腰下内收,小平底,腹部饰三道弦纹,保存完整。合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县城周围68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留存汉墓数万余座,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汉墓群。合浦县境内发掘的数百座汉墓中,已发现89座汉墓有玻璃制品,出土的玻璃器种类相当丰富,有杯、碗、盘、璧、珠、环、管、耳珰、鼻塞、龟形器等。

 翔鹭纹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曾广泛用于陈设、集众、会盟、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着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面貌,内涵丰富。

在广西贵港市出土的“翔鹭纹铜鼓”,从其所处区域、纹饰特征与传播途径来看,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证。

  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

在产生于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中,四翼守护精灵被认为比其他守护精灵更具神性,往往用于守护王宫。这种四翼形象后来为波斯文化所吸收。亚述帝国曾经统治过的范围均出土有四翼形象的亚述珍品。当时有许多西亚人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四翼神像也随之而来,并运用到景教石刻的创作中。这种四翼形象在扬州“也里世八”景教碑上也有发现,但在新疆、内蒙古等陆路传播地区所出土的景教石刻中尚未发现。可以说,泉州景教石刻上的四翼天使是“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