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带我去巡山,艰难险阻当“套餐”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架线的”,猜一个职业,你会想到什么?
“要饭”的老一辈“巡线员”
以上这句话,是老一辈通信光缆“巡线员”对自己活计的“调侃”。而在他们的后辈看来,这份被加以“诙谐”意味的工作,实际上充满着艰难险阻。
中国电信天水分公司的“线二代”梁国雄,曾在文字中这样记录父亲所从事工作的艰苦:早出晚归、忍饥挨饿、易出事故。
梁国雄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年冬天,父亲查修通信线路障碍,深夜未回家。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10岁的他,提着马灯沿线寻找。没想到,父亲因天黑从8米高的油杆上摔下来,躺在荒地里无法动弹,她们母子二人含着泪,将父亲用架子车拉回家医治。
图为巡线员搭档”巡山“。闫姣 摄
“父亲爱线路胜过爱自己、爱家人。”梁国雄描述,透过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他时常能看见父亲因工作弄伤,带有鲜血的手指。
梁国雄母亲的身体并不太好,胃病时常发作,犯起病来很痛苦,但父亲的心操在线路上,压根顾不得家里的事,年幼的他只能看着母亲趴在炕沿上掉眼泪。
同样是该企业“线二代”的何华平,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总和“跌打损伤”分不开。有一次骑自行车在山路巡线,不小心摔伤,住院半年。也有时候被野猪伤到,被野猫抓到,“父亲的工作,很艰辛”。
跟着老爸去巡山的“线二代”
“现在在光缆标示上喷漆刷新,就更加清晰了,有干活、施工的看到就能绕道而行。”正值春季检修时间,中新网记者实地探访“巡线员”的工作场所时看到,何华平带着工人,在距离村子不远的一处荒地里埋光缆标示桩,并进行刷新。他说,尤其疫情期间,绝对不能出岔子,一定要保证国家“生命线”的畅通!
图为”线二代”埋设光缆杆。闫姣 摄
天水是个山区,该市干线长度1000多公里,但巡线人员却只有十几人,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巡线长度近100公里。巡线时,一级网络一个月全程8次步巡,二级网络一个月要全程步巡6次。尤其一些光缆线路都在林区和无人区,巡线员要上山翻沟,有时还遇到野兽,比较危险。
“安全最重要,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何华平称,他比父辈们幸运的是,现在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路段可以车巡,少数车到不了的需步巡,省时省力很多。但同时,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施工场所不到半天就完成了,根本来不及去现场进行沟通光缆线路的走向,造成线路被施工中断,得及时抢修。
图为“线二代”搬动光缆杆。闫姣 摄
何华平能意识到重担在肩,也能变着法缓解压力。在他看来,他就是个跟着老爸巡线足迹的“打更大叔”,需要使劲敲着梆子,提醒往来施工人员,“天干物燥,小心光缆”。以这样调侃的方式,他给自己松一松“紧箍咒”。
驱赶野猪对何华平而言,也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一般情况下,他要再叫上一两个壮汉,手持农具,一边嘴里“咯咯咯”地喊着,一边用农具用力扒拉草丛,“吓唬”附近的野猪。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危险的事,但他经常在一番“高度紧张”后,暂时“卸载”安装在脑子里的“压力软件”,把这些艰难险阻都当成“食物的套餐”。
“无人区”里的“黑科技”巡线员
“线一代”们苦于“步巡”,“线二代”们则用“步巡+车巡”,而就在去年,巡线员们引入“黑科技”无人机,进行“步巡+车巡+机巡”的“花样”巡山,春季山花烂漫时,还能边赏景边巡山,一改过去“翻沟过坎”的艰辛日子。
图为巡线员置身“油菜花海”巡查。李亚龙 摄
天水电信分公司传输线路维护中心经理符军,是巡线员“班”里,“步巡+车巡+机巡”的一个“课代表”。记者随同他巡山时看到,符军先和搭档车巡。道路宽敞整洁,符军慢速开车,搭档就负责盯着沿路的光缆标示桩。在一些蜿蜒小路上,他将车停在一旁,开始上坡下坡,查看标示桩是否被损坏,或者被杂物遮挡。
行至一处空旷地带,符军从后备箱拿出“装备”放在地上,手法熟练地安装起无人机来。而后,他起身站立,后退几步,操作遥控,无人机就“嗡嗡嗡”从地上盘旋而起,顺着光缆的架线线路飞去。
图为巡线员进行“机巡”。闫姣 摄
符军和搭档从拍摄的视频中,聚精会神地仔细查看每一个光缆桩,确保“无一遗漏”,不出任何差错。若发现任何异样,要及时跟进处理。
“这个季节沿路的风景很美,感觉置身于自然,全然感觉不到步巡的辛苦。”说话间,符军已经来到一片位于山顶的“油菜花海”中。四周鲜有人家,油菜花香飘然入鼻,他一边在田埂上行走,一边抖抖肩活动筋骨,但看到标示桩,却又立刻严肃紧张起来,拿起笔记本进行标注、记录,并顺带擦掉桩子上的杂草。
图为巡线员取掉杂草。闫姣 摄
符军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了无人机等新手段,一些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通过无人机巡查,拍摄一些视频,通过回放查看隐患,再安排施工人员进行整治,确保线路安全的同时,减轻巡线人员的负担,提高巡线效率,“以后还会加强无人机的使用,后期通过视频、监控,对线路做一些技术防护”。
作者:闫姣 李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