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孤城凱內馬

新华社

text

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凱內馬區,孩子們圍在水龍頭旁玩耍。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

(新華社記者林曉蔚李斯博)307公里,6道由荷槍實彈士兵把守的關卡,這是由塞拉利昂首都弗裏敦通往埃博拉疫情重災區之一凱內馬的道路現狀。記者於當地時間18日上午抵達這裡時,烏雲壓城,細密的雨滴打在紅土地上,泥濘異常。

凱內馬,這座擁有30萬人口的塞拉利昂第三大城市,自7月30日總統科羅馬宣佈緊急狀態以來,幾乎成為一座孤城。

這是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凱內馬區拍攝的一所因埃博拉疫情而關閉的幼兒園。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

作為塞拉利昂出了名的“鑽石城,收購鑽石的商鋪遍佈凱內馬城中各個角落。這裡也曾喧鬧繁華,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在採鑽業一試身手,期待命運一夜之間翻轉。如今,這些商鋪門庭冷落,幾近謝客。肆虐的埃博拉病毒讓鑽石變得一文不值,卻讓大米、食鹽變得愈發昂貴。

凱內馬政府醫院就位於市中心。一進醫院,就看見院子裏的走廊上擠滿了人。一個標著無國界醫生組織標誌的白色大帳篷放置在院子裏,裏面病人很多,沒有燈光,兩名“全副武裝的醫生從眼罩後面打量著患者,詢問症狀、測量體溫、分配去向。這裡就是醫院的臨時分診臺。

據塞拉利昂衛生部數據,截至17日,凱內馬確診病例為277人,僅次於401人的凱拉洪區。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甘達告訴新華社記者,凱內馬政府醫院在保證正常運轉的同時還要收治埃博拉患者,醫生護士連續長時間工作,幾個人要照顧幾十張床位,早已疲憊不堪。

凱內馬人對此也很無奈。“這裡是政府醫院,不應該是埃博拉治療中心,我們這些沒有感染埃博拉的人,來這裡看病的風險太高了。一位在院子裏休息的黑人大叔說。據官方消息,政府正在城外十幾公里處修建一個防治中心,建成後將把埃博拉病患遷到城外,以平息民眾的擔心和不滿。

進了院子左拐,直行十來米,就是凱內馬埃博拉疫情防治中心。這片隔離區只有一個入口,立著一塊牌子,上寫“非授權人士禁止入內。裏面全部鋪上了碎石,保證良好排水。身負消毒噴霧器的醫務人員,在入口處給每個進出隔離區的人做全身消毒,連腳底也不放過。

這是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凱內馬區政府醫院埃博拉疫情防治中心外拍攝的一名身背消毒設備的醫護人員。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

記者遇到了在隔離區內從事護理工作的約瑟芬,她服務於凱內馬政府醫院。“從5月底以來,我有23個同事去世了。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的臉上沒有表情。“他們不斷地死於埃博拉,那時我們曾經因為恐慌舉行過罷工,希望世界衛生組織和無國界醫生組織能來接管這家醫院。

她說話的間隙,一輛救護車駛入隔離區。不遠處,一個白色帳篷裏,幾個醫務人員在換上全套防護服。約瑟芬看見記者戴著N95口罩,笑了笑說:“這個用不著,這裡是安全區域。不要擔心。不遠處的院墻上,挂著這家防治中心前首席醫生謝赫·可汗的照片。這位參與救治了百餘人、在塞拉利昂屈指可數的高級醫學人才,於7月29日因感染埃博拉去世。

8月18日,在塞拉利昂凱內馬區政府醫院,塞官方挂起橫幅悼念因抗擊疫情而染病去世的該國應對埃博拉首席醫師謝赫·奧馬爾汗。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

得知記者的身份和國籍後,約瑟芬說:“我們很需要記者,如果沒有媒體,外面不會知道我們這裡疫情有多嚴重。也謝謝中國,你們這次送來的PPE(個人防護設備)現在我們就用著。

正說著話,一名病人出現在隔離區裏。男性,瘦高,精神萎靡,在身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攙扶下走了幾步,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下。護士推出來一架輪椅,兩人合力將他扶到座位上。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無國界醫生組織工作人員介紹,“凱內馬的情況比過去有所好轉,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很缺醫療物資,這裡的消毒也不太讓人放心。

走出醫院,雨已漸停,再度陽光明媚的凱內馬讓記者的心情輕鬆了些許。與醫院一墻之隔的街道上,乳臭未幹的孩子們在打鬧嬉戲,餐廳和市集依舊開張。一群理髮師在中午時分打著標語繞城而行,用自己的方式宣傳疫情防護:他們伴著音樂扭動起舞,號召人們保持距離、講究個人衛生。

8月18日,塞拉利昂凱內馬區理髮師協會在街頭宣傳埃博拉防控。新華社記者孟晨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