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为何争相登月?外媒:任务相对容易 能产生自豪感

亚太日报

text

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站11月20日发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研究员马克·诺曼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佩妮洛普·金合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印等五国计划登月的五点原因》,文章摘编如下:

1972年以后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了,迄今为止也只有12个人曾经登上月球——并且全部是美国男性。

不过,可能用不了多久,这个名单就会大大拉长。

为什么登的是月球?人类不是已经登过了吗,已经做到了吗?怎么说呢,这样说没错。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原因促使各国竞相登月。

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日本和欧洲都制定了登月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探月计划。韩国与朝鲜也心向月球。

看上去太空竞赛正紧锣密鼓地回归,这其中有五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创新的愿景

太空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吸引到投资,一个原因是探索和拓展物理生理极限似乎是人类的天性,过去如此,现在也没有变化。

但是,太空同时也起到凝聚力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愿景,从而推动科技与创新向前发展。

相对来说在被冷落了几十年后,太空探索现在再次被视为驱动科技发展、激励科学工程交融、产生国家自豪感的力量。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格外看重这些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欧洲和美国等老牌太空力量必须更加努力地跟上形势。

第二个原因:经济和地缘政治好处

反常的是,月球探索既促进国际合作又加剧国际竞争。

各国即便没有自己的太空计划,也可以开发仪器,搭乘别国建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飞上月球。

经济竞争与地缘政治竞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月球被视为无主之地。至少根据1967年得到100多个国家赞成的一份联合国条约,不允许任何人把月球据为己有。

第三个原因:任务简单容易

太空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它们需要成功地完成任务,月球则是一个诱人的目标。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相对较短,无线电通信几乎可以说是即时的(1到2秒)。地球与火星的双向通信却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月球上重力小,没有大气层,简化了轨道飞行器和登陆器执行任务的难度。

俄罗斯登月计划表明,在技术上用机器人从月球上采样带回地球是可行的。中国想在一两年内发射机器人探测器登月,采集样本。如果任务成功,将是继1976年“月球-24号”后第一批从月球上带回的样本。

第四个原因:新发现

虽然我们对月球的观测已经有数十个年头,但是每项探月新任务都带来了新发现。

日本的“月亮女神”号探测器和印度的“月船1号”月球探测器发现了新的矿物分布区,并对多个地方进行了资源勘探。

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是月球上太阳射不到的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和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果达到足够的量,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制造燃料或者支持人类在月球上生活。考虑到从地球向月球运送水的成本,这将是未来探月任务的一大优势。

第五个原因:帮助我们了解地球

除了上面这些实际用处外,探月还揭示出有关太阳系形成的一些全新观点。

在“阿波罗”系列任务前,人们认为,行星是很久很久以前尘埃颗粒慢慢凝聚形成的。“阿波罗”计划的人员把月岩带回地球,一夜之间颠覆了这一观点。现在,我们知道,行星之间威力巨大的碰撞是常见的事情,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很可能形成了月球。

我们还得知,月球上阴暗的圆形地貌是木星和土星轨道改变,激发小行星撞击月球留下的疤痕。

未来对月球的研究无疑将让人们对地球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

太空探索不仅是“向外探索”的问题。登月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发现,改善所有我们这些“留在地球上”的人们的生活。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