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龍城大藥房被點名。圖/人民日報海外版
【亞太日報訊】香港藥店的“害群之馬”近期頻被媒體曝光,其專門針對內地人的黑心宰客行爲引發社會輿論一致吐槽。日前,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就此召開新聞發布會,點名譴責7間分別位于銅鑼灣、旺角的黑心藥房。
對投訴不承認、不配合
這7間藥房包括曾將售價198元(港幣,下同)的黑鬼油以1.98萬元賣給福建女遊客的聲望藥房,還有備受內地遊客青睐的旺角龍城大藥房,這兩間藥房今年以來已被投訴宰客超過150萬元。其余5間分別是位于銅鑼灣的大藥坊、龍城中西大藥坊、龍城大藥坊、宗宏堂大藥坊及位于旺角的恒大中西藥房。消委會指出,這7間藥房的銷售手法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對香港零售業和旅遊業造成打擊。
香港消委會表示,近年來接獲的有關購買參茸海味、中藥、藥物及中成藥的投訴個案持續上升,去年總數達845宗,比2013年增加22%。今年頭7個月,投訴個案已達531宗,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投訴共涉及香港85間藥房,金額高達680萬元。
在首7個月的投訴中,針對此次公開的7間藥房的投訴就高達127宗,涉及售賣參茸海味和中成藥,總金額超過150萬元,投訴數量和金額均占到全部投訴案件的近1/4。這其中只有35宗經過消委會的介入調停後達成不同程度的和解,成功率不足30%,遠低于消委會過去超過70%的成功調停比率。
消委會主席黃玉山說:“消委會在接到投訴後,曾寫信予該些藥店邀請他們會面。但部分藥店並不合作,認爲其銷售手法沒有問題,不需要負責任,因此我們決定點名譴責。”
部分被點名的藥店雖然名稱不同,但董事卻爲同一人。比如兩間位于銅鑼灣怡和街的龍城大藥坊及大藥坊的公司注冊處登記人均爲吳志標,位于旺角的恒大中西藥房及龍城大藥房其登記人均爲楊啓鋒。還有被投訴的藥店在一兩天內“改頭換面”,換個名字于原址重新開店,可謂“滿血原地複活”。因此,消委會建議負責監管發牌的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可研究把涉及不良營商手法的投訴作爲發牌、續牌及吊銷牌照的考慮因素。
含糊賣價、偷斤換兩、威逼就範
黃玉山表示,這些黑心藥店主要以遊客爲目標,慣常用的宰客手法之一是不清晰標明貨品價格。當消費者向店員查詢時,店員含糊地說出一個似乎“合理”的價錢,但刷卡收費時以10倍甚至100倍的價錢結賬,整個過程中會不斷分散消費者的注意力或遮掩金額。
宰客手法之二是偷換計算單位。在消費者購買前,黑心藥房的店員表明海味或藥材以“斤”計算,但當店員把海味或藥材切片或磨粉後,則改稱以“兩”甚至“錢”計算,同時以貨品已切片或磨粉爲由,拒絕取消交易。
若被顧客發現端倪,黑心店就會出第三招:恐嚇威逼。店員在銷售時表現殷切,但當消費者發現問題要求退款時,店員態度馬上180度大轉彎,變得非常惡劣,其他店員也會包圍上來,令消費者在壓力下就範。
不少網友表示今後去香港買藥會擦亮眼睛,還有人總結出幾條黑心藥房的特點。比如黑心藥房一般裝潢華麗、門面很大,店員多是年輕人,而老字號藥房內比較陳舊,店員一般年紀比較大。還有網友說以後去香港買藥只敢買自己熟知的産品。更有人提醒,購買冬蟲夏草、花旗參等藥材時最好不要磨粉,用透明的塑料袋裝起來,一旦懷疑買到假貨,可直接交給消委會免費檢驗,磨成粉後就不可能分辨真假,也就無從投訴了。
不過,除已經結業的聲望藥房外,其余6間被點名的藥房均照常營業。面對大批傳媒記者的采訪,店員們大都戴上口罩、拒絕回應。據香港《大公報》記者稱,被點名的旺角龍城大藥房,由于地處旺區,陸陸續續有不知情的內地遊客拎著大包小包購買西藥和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