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並沒垮掉

APD NEWS

text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黃金歲月。 新華社/法新發。

英國著名新聞週刊《經濟學家》最近經過數據統計分析後得出一個數字,大約有近3億15歲到24歲的青年沒有工作,佔了世界青年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像西班牙和希臘這樣的歐盟國家,青年人的失業率更是高達40%以上。

這顯然是個非常可怕的景象。如今,“失業這個幽靈不僅在歐洲徘徊,而是在全球疾走了。

我記得在大學時代讀英美文學,知道有幾個“一代,如“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憤怒的一代等等。如果對今天的青年作出一個概括性的表述,或許叫“沮喪的一代才比較貼切吧。

青年時代,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與個性張揚、風華正茂、銳意進取和意氣風發等聯繫在一起。但如果年復一年地閒坐家中,成為“啃老族或吃救濟,性格再開朗的人也難以做到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吧?更多的感受恐怕是沮喪、消沉、鬱悶和焦慮,甚至有人因此產生自閉、悲觀和怨憤等心理問題。

對於多數年輕人來說,失業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社會的原因。金融危機、經濟低迷、企業關閉、市場蕭條等,都阻礙著年輕人尋找到安穩的飯碗,更不要說理想的工作。

然而,青春期畢竟只有那麼幾年,可以說轉瞬即逝。在這段寶貴的時光裏,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今天,是空耗青春、蹉跎歲月,還是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裏自由搏擊,則取決於青年自己。

歐美文學中所描繪的“垮掉的一代和“迷茫的一代,其實並沒有垮掉。他們在迷惘和憤怒之餘,讀書、思考、做義工,甚至一直“在路上,觀察社會,了解自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最後成為有為的一代、奮進的一代,給歐美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

待業並不是無所事事的藉口。著名導演李安在美國待業數年,除了給太太做飯,也在潛心研究電影,最後一旦出山,便在好萊塢光彩奪目、傲視群雄。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大力發展經濟和增加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消除教育和就業之間的鴻溝;而從個人層面上講,則可充分利用現代發達的網絡科技和眾多的市場機會,積極創業,做到自食其力,甚至有所作為。

在全球失業大軍不斷膨脹的時代,是做奮發有為的一代還是迷茫垮掉的一代,有賴青年自己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