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敘戰:九天太短 六年太長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亞太日報評論員穀寧)當地時間3月3日,本輪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日內瓦和談在相對平靜中落下帷幕。

短短9天的談判未能彌合任何實質性分歧,但敘政府和參加談判的反對派團體已就後續議程達成共識:在“組建民族團結政府、修訂憲法、重新舉行大選以及反恐問題”等“四個籃子”中,前三者正是2015年底通過的聯合國安理會2254號決議中的“舊議題”,而反恐則是本次加入的“新問題”。

由此看,議程擴大雖不免讓人擔憂可能的問題失焦,但這個結果畢竟為下一輪和談奠定了基礎,為討論的深入增添了希望。

本次日內瓦和談是在新希望與舊困難並存的情況下開始的。一方面,人們有理由抱有更大期待:談判前,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共推的阿斯塔納和會成功召開,三方表示要共建聯合監督機制,也就鞏固了敘停火狀態;

阿勒頗戰罷,政府軍佔據戰場主動,一定程度上迫使反對派必須拿出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和談——他們要求與敘政府面對面直接談判,並與之共同出席歡迎儀式,正反映了這種變化;

而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力爭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求得“早期收穫”,也就不可避免地調整在敘問題上的政策姿態。若美、俄充分協調,則結束這場代理人戰爭的“頂層設計”有望成形。

更何況,隨著戰局變化,美、土和沙特在巴沙爾政權去留問題上的強硬姿態已相對軟化,轉圜應有機會。

然而,一些老問題依舊棘手難解,不少難啃的“硬骨頭”都將決定未來政治過渡的成敗。

一是,參會的反對派分為開羅小組代表團、莫斯科小組代表團和最高談判委員會代表團三方,且在歡迎儀式前就齟齬不斷,反對力量難以整合並無法發出一個聲音,其實質是代理人背後的大國利益分歧與對峙。

二是,反對派堅持“巴沙爾必須下臺”的立場不鬆動,未能與敘政府代表直接談判,反映了雙方立場在根本問題上仍舊難以調和。

三是,和談期間,美西方在聯合國安理會強推有關敘化武問題的制裁投票,並再次被中、俄聯手否決,說明場外大國博弈依舊激烈,是戰是和的力量折沖並未停止。

四是,會議進程中,“征服陣線”在霍姆斯接連發動恐襲,意圖惡化和談氛圍並確實造成敘政府與反對派的相互指責。顯現出暴恐勢力作為第三方,不僅在戰場上、在談判桌前也具有一定攪局能量。

當然,沒有人會期待長久的結構性困境能於一朝一夕解決。這裏是美俄全球博弈的一個樁腳,是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爭奪的一個要隘,是土耳其緩解內外矛盾的重要平臺,是庫爾德人實現建國夢想的一方土地,是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恐怖組織突起與衰敗的現實基礎,也是敘政府和人民必須要實現和解以共同存續的家園。

在這裏,不僅敵人與對手相互打壓,暫時的盟友也懂得永恆的只有利益而彼此提防。最樂觀的觀察者似乎也只希望能求得一個力量平衡下的和平——並但願和平能持續得更久一些。

敘利亞危機自爆發至今已過去六年。六年,對於輪回往復的大國博弈來說或仍嫌太短;但對苦難中的敘利亞人民,卻已然太長。

作者簡介:

穀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牛津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反恐、中東問題研究。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