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泰晤士河向東流

text

新華社倫敦6月17日電記者手記:泰晤士河向東流

新華社記者明金維

6月中旬的倫敦,氣溫最高只有十幾度。微風拂面,頗有一絲涼意。

但走在倫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大橋上,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座全球化大都市的活力。

橋上,在一串串“有緣人”留下的同心鎖邊,是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車輛。橋下,在巍峨的英國議會大廈旁,聞名遐邇的泰晤士河先是向北,然後一路蜿蜒匯入北海。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6月16日下午,與夫人程虹一道抵達倫敦,開始了3年來中國總理的首次英倫之行。

當天,有著200多年曆史的英國傳統大報——《泰晤士報》,刊載了中國總理的署名文章:“中英正走在共贏的道路上”。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英似乎是“天然的合作夥伴”。

從倫敦東望北京,中國的魅力在於她不僅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製造業,而且還持有相對充裕的資金,以及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全球領先的經驗。

而從北京西看倫敦,英國的吸引力則來自於她生機勃勃的金融業,龐大的創意產業,以及對外來投資的相對開放態度。

但實事求是地講,過去幾年中英關係發展遠非一帆風順。

英國卡梅倫政府上臺後,兩國關係一度出現波折。2012年5月,由於英方執意會見達賴,中英關係陷入低谷。直到2013年10月,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等多位高官訪華,兩國關係出現轉圜,當年年底,卡梅倫成功訪華。

李克強總理此次來訪,從某種程度上說,正式宣告中英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但過往的教訓不容忽視:中英兩國只有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天然的合作夥伴”才能從想像變為現實。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泰晤士報》所發署名文章中所言,他此次英國之行,目的有三:其一,與英方共商如何深化合作,以促進兩國經濟增長;其二,展示一個“真正的中國”,消除歧見和疑慮;其三,學習英國的經驗。

中英只有在合作上相向而行,在彼此認知上實事求是,在共謀發展上相互借鑒,才能讓兩國關係真正走在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上。

當地時間6月17日,李克強總理將會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卡梅倫首相舉行會談。兩國領導人將見證雙方一系列政府合作協議和企業商業合同的簽署,並共見記者。兩國的合作,必將由此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有著英國“母親河”之稱的泰晤士河,無疑見證了世界近現代歷史上中英兩國交往的滄桑過往。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向東看,似乎已經成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各界的共識。非常有趣的是,泰晤士河在倫敦市區穿行,雖然走向時而有變,但總體一路向東。

“泰晤士河向東流”,這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同樣有趣的還有,矗立在泰晤士河邊著名的“大本鐘”。在這座哥特式建築的頂端,是一個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鐘塔。

在2014年6月,因為中國總理的到訪,東方無疑是一個更讓英國關注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