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月餅——又到一年“晴雨季”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王欣)用來自湖南的湘蓮,浸水去蓮衣,選取飽滿多油的鴨蛋黃,經過一道道傳統工序,便烤成金燦燦、香噴噴的白蓮蓉月餅。中秋節快要到了,香港人的餐桌上必備幾樣月餅以解風情。原來,月餅的發展,從某個角度說也是折射香港經濟的晴雨錶。

香港大同老餅家第二代傳人謝禛原,已入行半個多世紀,是老行尊,儼如一部月餅活字典。他告訴記者,月餅的製作歷史正正印證了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大同老餅家成立於1943年,“那時香港還是日佔時期,物資缺乏,沒有做月餅的原材料,僅有蔗糖、花生,連麵粉都很少。”

中秋快到了,人們在大同老餅家選購月餅。

謝禛原說,後來麵粉供應逐漸多了,有了綠豆,開始製作綠豆蓉月餅。他說,最初的五仁月餅,並沒有“五仁”,僅有糖冬瓜、肥豬肉或花生、芝麻、瓜子肉等餡料。

大同老餅家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做月餅,當時月餅大概只要一港元一斤,60年代,月餅約20多港元,80年代則70多港元了。

“月餅師傅的工資由50年代的每月18港元,發展到60年代的60多港元,80年代則兩、三百港元,可見,那時月餅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謝禛原說。

由於月餅在當時是奢侈品,普通人家不捨得在過節的時候一次過付款購買,所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種以“分期付款”買月餅的方式,叫做“供月餅會”。

人們每個月供少許“散銀”,到了中秋節時,就可以領上十餘盒當季的新鮮月餅,拿回來與家人分享,共度一個溫馨的中秋佳節。

隨著香港人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消費水準也水漲船高,雖然月餅的價錢已經上升到兩三百港元一盒,但普通人都能買得起,“供月餅會”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就業人士的每月就業收入在過去30年有顯著增長,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亦由1986年的2800港元增至2015年的14500港元。

大同老餅家第二代傳人謝禛元說,用人手捏制餅皮,可令餅皮更為軟熟、可口。

香港榮華餅家有限公司發言人廖嘉泳說,榮華現在還保留著“供月餅會”的習俗,大多是幾十年的老客戶,“他們仍保持著一個月供幾十塊港元的習慣,到了過節,可以一次過領回好幾盒月餅,有時還可以換取免費茶葉等禮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香港市場上的食材不斷豐富起來,連月餅裏的餡料也跟著升級。謝禛原說,五仁月餅裏漸漸加入了杏仁、核桃等材料,後來人們講求健康,不再加入肥豬肉,便用燒雞肉、燒鴨肉代替。如今,出現在五仁月餅裏的“葷料”又變成火腿或蠔豉了。“月餅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繁榮而不斷發展的。”

現代社會,月餅已經不是什么稀罕物,即便是上千元的名牌月餅,也常常出現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

謝禛元說,月餅的發展隨香港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

每年中秋節前的幾個月,各大餅店、酒店已開始緊鑼密鼓地打廣告,奶黃、巧克力、榴蓮、冰皮、冰激淩等時尚口味和款式的月餅層出不窮,希望以新穎出脫,吸引年輕的消費者。月餅市場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月餅商家唯有不斷創新月餅口味、提升月餅本身的品質以競爭在月餅界的一席之地。

同時,人們對月餅的追求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香港,傳統月餅尤以紅白蓮蓉蛋黃月餅最為受歡迎。紅、白蓮蓉有何區別?廖嘉泳對記者說,紅蓮蓉是沒有去皮的蓮子製成,白蓮蓉則需去皮,蓮子去皮後要慢火煮,“以前沒有機器時,煮的過程中,要以人手不斷攪,最後變成香滑的蓮子蓉。”

謝禛原還告訴記者,月餅最難製作的部分是“餅皮”,使用機器的效果始終不如用手揉搓,所以大同老餅家選擇人手製作餅皮,出來的產品更為軟熟、可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