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學者熱議“亞洲新安全觀”

新华社

text

(記者梁淋淋 侯麗軍 白潔 劉華 李志暉)將在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第四次峰會已進入倒計時,中方此前通過多種途徑表明將在其間推動各國樹立亞洲新安全觀,此舉被觀察人士認為頗具“里程碑意義,引發了各方關注。

24日,30多名來自外交部、國防部、研究機構的官員與專家學者出席了為期一天的“新安全觀:和平、穩定與合作的亞洲學術研討會。各方人士熱議“亞洲新安全觀,呼籲亞信峰會為本地區泛區域安全機制貢獻力量。

多名專家指出,“新安全觀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表示,當時“新安全觀的提出主要考慮到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安全、經濟形勢發生的較大變化,和平、合作、發展成為國家關係中出現的新跡象。

2002年7月31日,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據該文件,中國新安全觀的核心內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

從90年代到現在,地區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觀察人士指出,新安全觀亦經歷與時俱進的過程。事實上,中國官方高層此前針對地區局勢與環境,曾多次作出有關新安全觀的表態。

本月15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當日,中國外長王毅在與來訪的俄羅斯外長會談後共見記者時表示,中方希望在亞信峰會上推動各國樹立亞洲新安全觀,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

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認為中方對亞信峰會寄予厚望,選擇在峰會上推動樹立亞洲新安全觀,有其現實考慮。

“亞洲地緣政治環境較為複雜,既有歷史遺留問題,又有現實利益摩擦;既有領土權益爭端,又有地緣政治博弈;既有亞洲一國自身和地區內部的問題,也有域外國家帶來的影響。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在會上發表演講時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亞所所長李永全指出,近年亞洲安全不斷面臨新挑戰,除了領土海洋權益劃分,在非傳統安全如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大災害等領域的挑戰也十分突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說,雖然亞洲在經濟增長上取得了傲人成績,但在安全合作上卻面臨“安全困境,正如王毅外長所言,安全合作始終是亞洲一塊“短板。

面對亞洲安全的新形勢與新環境,令各方疑憂的是亞洲安全機制建設仍顯薄弱。

專家指出,近年來,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系列安全合作機制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但它們仍屬於次區域合作組織範疇,整體上看,亞洲安全合作機制水準不高,合作深入程度不夠。

“在泛區域框架下,亞洲還沒有特別有約束力的安全機制。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說。

專家學者們期待亞信峰會在地區安全合作上發揮作用,並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主任張蘊嶺表示,傳統安全觀的特點是結盟、對抗、零和遊戲。新安全觀是一個突破,但面臨的挑戰是可能被認為解決不了問題,因此新安全觀必須要憑藉合作性的機制性建設,要有實質內容。

“推行亞洲新安全觀的重點是要落到實處,其他國家的反應取決於中方提出的新安全觀是否有現實必要性或現實合理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