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好了,野生动物们纷纷来了

亚太日报

text

据澎湃新闻10月24日报道,人们以往对上海的印象总是高耸入云的建筑,纵横交错的交通,来来往往的人群,高速的生活节奏和拥挤的工作环境等等。但你有没有想过,在上海这座特大城市里,也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本该在荒原大漠上盘旋的秃鹫逗留上海,引来许多观鸟爱好者远远围观; 迁徙路过的凤头䴙䴘留在了上海,带着雏鸟在水里游泳;还有豪猪和猴子在近郊小区里进进出出……

青浦:首次发现野生豪猪

近日,青浦区朱家角镇创建村一处河道边,一位当地村民发现了一只奇怪的动物,该动物全身呈现为黑色,身上带上长刺,不像水獭,倒更像是一只刺猬。随后,民警将其带回并与青浦区林业站及区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经鉴定,这是一只野生豪猪。

图自澎湃新闻,下同

其实,在青浦区,这不是第一次发现野生动物了。今年的10月4日,青浦区赵巷镇赵巷村一搅拌站旁的河浜内发现了一条体长65厘米,体重1.5公斤的娃娃鱼;10月15日清晨,白鹤镇万狮村的一只垃圾桶内发现了一条长约两米的蟒蛇;近日又有居民爆出赵屯南巷村的一户居民家中蹿进了一只小猴子。

闵行:发现貉群在小区列队行走

两年前,从家住闵行区燕南园的居民提供的一组照片看出,几只憨态可掬的棕色貉蹒跚走在小区通道和树丛中,其中一只口中还叼着食物。小区监控探头也曾拍到过每天上半夜,成群的貉排着队进入小区,游到河道里吃鱼,快天亮时又排队出小区。

据小区的物业人员介绍,这些貉群越来越庞大,有时候大白天也会大摇大摆地走在小区马路上。甚至还会和小区河道外面的森林里的貉发生“语音聊天”。

除了貉之外,小区内还有黄鼠狼、狐狸、锦鸡等野生动物。说到这个小区这么招野生动物的原因,还是要归功于小区的环境好,9万多平方米的绿化面积给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浦东:发现秃鹫来上海暂养

2015年12月底,一名观鸟爱好者在世纪公园上空发现一只黑色巨鸟,拍下照片后经多方确认为大型猛禽秃鹫。而就在之后的3天,浦东宣桥地区的居民救助了一只成年秃鹫,送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暂养;又过了半个月,有人在崇明东滩一带发现两只未成年秃鹫,它们逗留一周多时间,吸引了大批爱鸟人士前去观察。

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上海出现3次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秃鹫的记录,距离上一次观察记录竟然时隔150多年。

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秃鹫在中国境内主要繁殖在西北等地,在华东地区,黑秃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此前秃鹫在上海地区的记录极为罕见。

专家认为,秃鹫的偶尔出现,并不能证明是上海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而鸟类习性的变化,或许能显示出上海生态“吸引力”的增强。

崇明:夏候鸟飞到上海来过冬

除了以上长期定居上海的“野生居民”,还有一些“暂住者”也很值得留意。俗称“浪里白”的凤头䴙䴘是“冬候鸟”的一种,本主要分布在古北界、非洲、印度等地,但是近年来,每年都会有一些凤头䴙䴘飞到上海过冬,不少观鸟者近年来在东滩湿地发现成年凤头䴙䴘带着雏鸟在游泳。

据野保站专家分析,有可能少量的成年凤头䴙䴘已经改变习性,把原来的“冬宫”上海变成一年四季常住的“家”,在此生儿育女。

还有一种叫白鹭的夏候鸟,每年的四五月份,会有一些白鹭飞到上海,在树林、竹林里筑巢生蛋。等雏鸟长大后,就会飞到远一些的沿海滩涂、沼泽等区域觅食。

据悉,鸟类看重的栖息地条件一般有三个:一是隐蔽性足够;二是食物充足;三是生存空间舒适,而上海近年的生态环境满足了鸟类长久居住的条件。

闵行:重新找回獐

还有一种动物,曾在上海绝迹,在“人工干预”下,近年又回归了——它就是俗称水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

獐,曾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土著”。这种鹿科动物毛色棕黄,性情温顺,喜爱在滩涂、浅滩等地生活。据说,从新石器时代,獐就广泛分布于上海市郊。在松江的广富林遗址中就有獐的骸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獐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上世纪初在上海绝迹。

直到八年前,松江区农委、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一起组成“獐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组,从浙江舟山群岛引进了17只獐在上海野外林地放养,重新找回了这个种群。

上海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到来,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离不开当地的环保发展理念和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10月21日,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介绍,本届自然保护周打造了九大适合老、中、青各类人群广泛参与的主题活动,市民可以在与全球自然保护专家的对话中启迪新思,在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体验基地中学习体验,还可以走进环城绿带、动植物园、森林公园、环保主题公园,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用心聆听,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