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起点的文化之源——法显大师

青岛日报

text

青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人的就是在青岛崂山登陆的法显大师。了解和研究法显大师及法显文化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显大师是东晋时期人,他在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为了维护佛教正理,矫正时弊,不顾65岁高龄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真经。一路上,法显大师跋山涉水,遇到了自然风霜、社会动荡、语言风俗差异、生死离别孤独等艰难困苦,历经13年的磨砺,前后共走了30余国,终于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最后法显大师坐上商人的大船,循海东归,最终在青岛崂山登岸,回到祖国的怀抱。归国后,法显大师居住在当时衙署(城阳),由当时的刺史李嶷陪同,翻译经文、书写经历,一直到第二年夏,法显才离开青岛南下南京。在青岛这一年里,法显主要进行《佛游天竺记传》(也称《法显游记》或《佛国记》)的书写,该书详细记录了途中经历,山川方位,道路里程、沿途见闻和各国风俗等,还有海上航线,风信星宿等情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被译成多国文字,不仅在佛教界和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也为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重建立下汗马功劳,并且法显所经海路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客观地说,法显海外求法一事,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和影响主要在佛教界。但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贯通,佛道儒的相辅相成,法显海外求法的意义就越来越超过出佛教的圈子,凸显出中华文化其他方面的内容来。比如,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西去求经,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被人称为中华探险第一人。比如,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人称为旅行家第一人。再比如,法显比玄奘早200多年带回大量佛经,并翻译了其中的6部63卷,被称为大翻译家。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甚至现在人们还把法显大师冠之以探险家、航海家、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留学生等,这些都是现代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而得出来的结论。其中不乏有点牵强之意,但更多的应该是名副其实。所以,法显事件早已突破佛教界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法显文化了。这种文化带有明显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有些地方甚至与我们现代的观念相吻合。如果从我们今天倡导的蓝色文化的视野来看,其中的契合点还是相当多的。

众所周知,蓝色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海洋文化,又凝聚了鲜明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的特色,是一种重新整合了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化形式。它既是一种由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与山东齐鲁文化融合而共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又是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特色新元素,日益呈现出大气开放、和谐唯美、时尚动感、注重效率和生活品质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逐步形成具有自我内涵的现代化文化。从蓝色文化的视角审视法显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法显文化当中契合了很多蓝色、现代文化的元素。

青岛作为法显回国登陆的第一站,在法显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我们知道,法显是从陆上丝绸之路去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再航海至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回到中国,成为走海上丝绸之路归来的到印度取经的第一人,也因此被人们看成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法显归国后为译经、说法而建的第一座寺庙石佛寺遗址就在青岛崂山沙子口,是青岛市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没有青岛崂山这个标志,就没有了判定法显作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人的依据和标志。所以,青岛作为法显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标性城市,必定也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出发点城市。因为只有从青岛出发,才可以给我们的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才可以给满怀振兴中华文化的人们以无限的动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