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 存在不到30年的书院,培养出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和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

亚太日报

text

晚清时期,四川由于地处内陆,相对安定富庶,吸引了大批外省人士入蜀;同时,以张之洞、丁宝桢为代表的官员在四川大力兴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尊经书院在成都创办,蜀学蓬勃而兴。

这所书院存在不到30年,却培养出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和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 。

尊经书院的创建,起因是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川籍洋务派官僚、当时退居乡里的工部侍郎薛焕等15人向当时的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投牒,请求新建一所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

在当时书院林立的情况下,为何要另建一所书院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书院大多是教人习八股文,为科举应试服务,到清代中后期,这种旧式书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官绅们请求另起炉灶,创办一所“讲求实学、造就真才”的新式书院。

经吴棠上奏,朝廷批准,尊经书院于光绪元年(1875)春正式落成,院址设在成都文庙西街石犀寺西,正对满城的南门(通阜门)。薛焕担任书院第一任山长。书院不志科举,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而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在尊经书院的创建过程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当属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于1873年至1876年任四川学政,在任上兴学育才,成效卓著。他与四川总督吴棠密切配合,创建了尊经书院,并利用自己在学界士林的影响力,出面礼聘俞樾、张文虎、李慈铭、王闿运等名流到尊经书院任教。

张之洞还亲自为书院订立学规、章程;为书院建藏书楼,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为书院购置书籍;撰写《輶轩语》、《书目答问》等书,为学生指示读书门径。

张之洞那本《书目答问》极负盛名。这本是一本参考书。为了使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能够迅速地得其“要领”而不至于“劳而无功”,张之洞在该书中开具了学生的“应读书目”。在每本书下,他详列了当时若干重要和常见的版本和注本,简洁扼要,因此很快流行开来,近现代诸多学者,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该书的影响。

书目答问

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两位后来的大名人,对《书目答问》均推崇备至。康有为在给学生讲授读书门径时说:“精要且详,莫如《书目答问》,版本最佳,”而且“可常置怀袖熟记,学问自进。”后来成为康有为弟子的梁启超则说:“启超本乡人,不知学,年十一游坊间,得张南皮师之《輶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

尊经书院第一届学生是由张之洞亲自挑选的,他从全省3万余名生员中择优选拔了100名高材生;其中就有绵竹杨锐、井研廖平、汉州张祥龄、宜宾彭毓嵩、仁寿毛瀚丰五人,人称“尊经五少年”。

张之洞在任期间,要求学生“人立日记一册,记每日看书之数,某书第几卷起,第几卷止,记其所疑,记其所得”。为了保证实施,山长(校长)必须亲自坐镇,检查日记。

遗憾的是,张之洞次年便被调往别处。他在离任之际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惓惓不忘。”

王闿运

张之洞离任之后,在新任四川总督丁宝桢(1820-1886)的力邀之下,1879年,湖南湘潭人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担任尊经书院山长达八年之久,对尊经书院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按照惯例,清代书院招聘山长都着重考虑两个条件。一则科甲出身。诸如长沙岳麓书院、苏州紫阳书院等省会城市大型书院的山长,甚至需要进士出身。一则本地人优先。王闿运只是个举人,且不是四川本省人,丁宝桢却力邀其出任尊经书院山长,这是为何?

按照王闿运自己的说法:“稚公(丁宝桢)折节下交,非为兴学,豫知英人必窥西藏,欲储幕府材耳。”原来,丁宝桢力邀王闿运来川,一来因为他曾入曾国藩幕,出入于湘军将领之间,有政治实践经验,可以为丁宝桢出谋划策,应对川藏边患;二来也可以为四川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尊经书院石碑

在张之洞任内,尊经书院的学风主要受“江浙派”影响,偏重考据、训诂。而王闿运上任后,“湖湘派”的经世之学取代了“江浙派”的考据之学。尊经书院的学生在丁宝桢、王闿运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下,开始走出故纸堆,积极关注社会政治变革。尊经书院桃李满川,清末四川的种种变革都有尊经学子的影子。

尊经书院的学子中突出的有廖平、宋育仁、杨锐、骆成骧等。

廖平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经学大师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1898年,廖平与宋育仁、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钱穆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中认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直接继承了廖平的思想。

杨锐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

四川资中人骆成骧,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1895年,在殿试中,骆成骧本来是传胪即二甲第一名。由于在《殿试策》中引用“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等名句,因甲午战争失利而郁闷至极的光绪皇帝被当场打动,立即钦点为状元。

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尊经书院受到朝廷的隆重褒奖,光绪皇帝御赐匾额“风同齐鲁”,赞扬尊经书院对四川文教事业的突出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1902),在全国废书院、兴学堂的风气影响下,四川总督奉旨宣布将锦江、尊经书院与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稍后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一系列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并最终在1931年合并组建为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四川卷》

(来源:微观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