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付历非】“一带一路越来越引人关注。
这是因为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明确强调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且敦促有关部门尽早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作政府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同时也因为初期投资达400亿美元的大手笔丝路基金。
但是,“一带一路战略被“掐架了。不仅国外的媒体、专家质疑战略的出发点之一是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国内类似的声音同样也不绝于耳,甚至一些赫赫有名的学者、企业家对“一带一路也都有着“解决产能过剩好方法的认知。
然而,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教授还有一种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受人民币增值、人口红利削弱等因素影响而发展势头减弱,国内的确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但是,过剩产能输出却并不可能由中国单方面决定。
“中国在2013年跃居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其前提是外部需求巨大,而非内部产能过剩严重。顾涧清说。
借古:兴建丝绸之路的不仅是内需而更重要的是外需
丝绸之路并不是中国人为了向国外推销丝绸而兴建的。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撰写《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一文,文中提到,在中国的历史中并无确切的“丝绸之路的表述,而家喻户晓的张骞通西域的最初目的在外交而非通商,丝绸、茶叶、陶瓷等则是作为出使附送的礼物传到欧洲,进而受到当地市场欢迎,久而久之形成了通商线路,被后来者称为“丝绸之路。
顾涧清说:“丝绸等货物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并非日用品而是奢侈品,不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在他看来,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鼎盛时期,究其根源都在于周边国家及欧洲市场对中国货物的强大需求。
因此,产能过剩转移之说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并不是主因。
鉴今:产能输出已非简单的货物贸易
“高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可以断定高铁沿线经济带模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趋势之一。
顾涧清说,江河经济、陆桥经济、海洋经济等模式是并存或叠加的关系而非取代。因此,据习李多次为高铁出海“站台判断,中国未来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同时,用高铁驱动欧亚板块经济引擎已是必然。
中国高铁产业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在顾涧清看来,其所采用的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是关键。
“在高铁建设中,博采欧洲、日本等行业领先者的经验是常用模式。顾涧清说,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集成创新模式,中国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斐然,“在今后中国对东盟各国,即海上丝路沿线各国,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的产能输出中,这一模式值得输入各国借鉴。
自2008年金融危机和次年欧债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寒冬,欧、美两大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萧条注定了外贸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必然疲软,加之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位,国内的水泥、钢材等大宗商品受经济影响显露过剩态势。
但是,当今的产能输出早已与过去的简单货物贸易大相径庭,产业链、技术、基础设施、人才等的跨境流动组成内涵丰富的产能输出。“中国有‘走出去’的能力,也具有根据输入国需求调整产能的能力。
因此,在顾涧清看来,产能输出是一国单方面行为,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主张的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不应将“一带一路与消化过剩产能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