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媒体为何重视“佔中”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道:沒有冷戰,當然不會有今天美英媒體對“占中事件的這般“重視。從連篇累牘的報導和分析中可以看出,那些對“占中走向和北京應對之策的揣測,都會或多或少地依據冷戰所造就的意識形態對立的模式。

多家西方媒體在“占中頭幾日在顯著位置報導“占中: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稱“占中是中國政府25年來“面臨的最嚴重的政治挑戰。《每日電訊報》的評論則誇張地將事件提升到了“生死攸關的威脅。《泰晤士報》發表題為《中國準備殺死金鵝》的評論,斷言“中國會毫不猶豫地鎮壓香港的抗議活動。《紐約時報》稱,中國領導人用於應對此類事件的工具匱乏。《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是《黨與人民對抗》的醒目標題,“革命的字眼則幾乎充斥在所有的報導中……

隨著事件的演進,他們的視線開始伸向大陸。

《紐約時報》網站11日刊登了題為《大陸年輕人同情香港“占中者寥寥》的報導。報導引用一位大陸創業者的話說,“我們必須警惕民主轉變成無政府狀態。報導稱,儘管在中國內地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中,絕非所有人都持有這樣的看法,但它們卻變得越來越普遍。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人,在好萊塢電影和歐洲文學的影響下長大,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最大的受益群體之一,這代人本應該不可阻擋地受到民主、自由表達等理想的吸引。與之相反,中國內地的80後和90後,很多是尖銳的民族主義者,他們接受了政府的論述,認為對於中國來說,唯一可以保護大家免受社會動盪之苦,免受外國敵對勢力威脅的組織就是共產黨。

可是,為什麼這些年輕人能夠“接受政府的論述?為什麼大家認為只有共產黨才能維持中國的穩定?難道僅僅只是像西方媒體所說的那種民族主義的情緒嗎?這些報導正在遺漏最重要也最值得去做的理性分析,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對北京決策的武斷揣測、對事件影響的渲染誇大。

就在“占中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有一條本該引起更廣泛關注的消息,卻被淡化處理了。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9月29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隨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從2014年開始,GDP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姑且不論這兩大國際組織的估算是否準確,但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無疑已經造就了世界格局之變的基礎。

在這一經濟奇跡的背後,有著體制與時俱進的變革的作用,有著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的作用,有著中國政府靈活務實的決策的作用……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是,在沒有搞清楚中國成功、中國這些年來為什麼會保持社會穩定的原因之前,對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和香港前景的揣測,可能都是草率的。

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沒有人相信“持續增長是一種主要依靠運氣的隨機現象。中國政府不是有了錢以後才“買了穩定,更不是“一直試圖用金錢收買香港的人心。改革開放剛起步的時候,成千上萬中國家庭都是窮得叮噹響,深圳與香港兩邊的收入相差達到了100倍!正如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所言,“快速、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一個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長期承諾,這個承諾需要以耐心、堅持和現實主義來實現。

該勸說這些學生回到他們的課堂上去了。福布斯網站10月8日刊發了戴維·埃爾敦(DavidEldon)的文章《香港還是中國的下蛋金鵝嗎?》。作者希望在不久將來的某個時候,(“占中的)學生們能夠意識到,如果這種事情繼續下去,他們會失去自己的未來。當然,他們也許有興趣考察一下辛巴威、烏克蘭、埃及以及很多其他地方的“民主——那裏的抗議活動到最後都化為了一場徒勞。

就讓美聯社對葉門危機的報導來為這一觀點做個注腳吧。這篇10月12日發自葉門的報導將2011年在葉門發生的“阿拉伯之春起義稱作一場“夢幻和浪漫的運動,它結束了獨裁者阿裏·阿蔔杜拉·薩利赫33年的統治,起義者們決心要把這個最貧困的阿拉伯國家改造成為一個民主的、現代的社會。

“四年後,也門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