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尚品牌說自己開了家“實驗室” 聽上去會不會更高級?

界面網

text

圖片來源:nytimes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如今時尚品牌的門店裏越來越愛加入一個詞——Lab。Lab這個詞就是實驗室的意思,在過去,它充滿了濃厚的科技感,但現在,它在零售市場中成了一個時髦先鋒的代言。

這多虧了時尚品牌的加持。從Lululemon在美國開張的那家試驗店,到唇膏品牌Bite Beauty的Lab巡回店,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願意把産品的初始狀態或實驗性革新性産品放在門店中供顧客嘗試,以換取市場的信任和認可,它大概也希望從人們口中聽到一句:“這個牌子真努力。”

實驗門店的概念有點像科技公司常推出的概念産品,它除了提供一個更美好的願景外,還能展示公司的價值和追求,更重要的是,概念産品能反映出更爲超前的顧客需求。這也是如今時尚品牌想要知道的。在位于紐約的Lululemon Lab門店中,Lululemon展示了更具時尚感的高腰闊腿褲、交叉背帶上衣、防水服,這和Lululemon主線産品風格有所差別,Lululemon希望借此測試曼哈頓人民對運動服裝的底線和期待,人們不再喜歡專業化但不好看的運動服了。事實證明,略帶休閑和設計感的運動服飾已經成爲圈錢新趨勢,這一點在Nike Lab身上也同樣適用。

Lululemon Lab

而對于美妝行業的Bite Beauty來說,打出可食用唇膏概念的Bite Beauty則希望通過實驗店鋪來實現定制化服務的目標。顧客們進入門店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搭配唇膏的香味、顔色和質地。

“實驗室是我們測試未來概念的地方。”一個制作高端男裝面料的公司 Ministry Supply 的聯合創始人 Gihan Amarasiriwardena說。收回的反饋不僅能夠幫助未來産品的生産,也有利于現有産品的調整。

然而使時尚品牌和科技公司更靠近的,終歸是正在動蕩的時尚産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行業,都不像以前那麽好做生意了。曾經,時尚品牌擁有自己的一套商業規則,一年兩個時裝周,走秀、訂貨、生産、營銷和上架,設計過程和生産過程都離終端消費者十分遙遠,更像是一個業內的遊戲。但隨著市場競爭者的增多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時尚産業也在逐漸放下身段,拉近和顧客的距離。

這意味著品牌們需要一套更加接地氣的管理辦法和商業模式。首先要改造的就是設計師不能再隨心所欲地給市場餵食,更要把握大衆的需要。

和科技企業一樣,時尚品牌也越來越呼籲減少産業鏈的中間環節,而要直接面向消費者。因爲如今的小品牌越來越多,它們大多沒有像Nike、Adidas和Lululemon那樣雄厚的資本實力來通過測試門店或概念産品從而獲得顧客反饋,這樣資金周轉期就太長。和許多互聯網創投性公司一樣,這些時尚小品牌在跟蹤顧客信息上也更加勤快,比如男士休閑服零售商Ten Thousand就采用的是每賣出150間衣服,就人工跟蹤顧客反饋的方式。

而這樣的反饋也會反過來促進時裝定制服務,在這個人人要求個性化的時代,直接和消費者溝通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當一個時尚品牌決定走入大衆消費市場時,它的設計就不能再是藝術家的玩物,而要是市場導向的産品,這個和互聯網企業的大數據邏輯一致。

Tommy Hilfiger用VR 技術增強門店體驗

這些更具商業屬性的變化,讓時尚品牌必須要適應大的市場規則,尤其是當它們需要資金去運營的時候。任何一個有野心的品牌在做大的過程中都難免獲得資本的幫助,以前,如同LVMH或Kering這樣的大型時尚集團會買下獨立時裝設計師的品牌,但現在不想受其管控的設計師也大有人在。

爲了在擁擠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創投型時尚品牌也開始采用公開的融資方式,想要獲得投資人信任,它們必須交上一份滿意的業績單,也再次證明了實驗店存在的必要性和走向大衆的迫在眉睫。

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在和矽谷相遇。就像Burberry的前CEO Angela Ahrendts跳槽加入Apple,而Instagram挖走了Lucky雜志的主編Eva Chen。對科技公司來說,漂亮的設計和布局時尚産業也很必要和誘人,它們最終都像科技公司一樣對待商業,像時尚品牌一樣挑剔産品,使得科技和時尚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

來源:界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