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国非裔弗洛伊德之死而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抗议不仅遍及全美,还波及全球。“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这一口号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抗议现场。在这波抗议浪潮中,世界各地象征奴隶制、种族主义、殖民主义遗产的纪念碑、雕像、历史命名等备受质疑,不断被重新审视。抗议者试图在种族主义问题上“扩大民族叙事”,重新定义“谁是美国英雄”,谁是“仇恨的象征”, 成为一场为历史正名、为记忆而战的抗争。“新民权运动”
抗争总是带有打破传统的愤怒,无论是像西班牙内战初期破坏教堂、十字架的自发行为,还是像巴黎公社时期摧毁旺多姆柱那样精心策划的行为概莫能外。
此次BLM抗议运动在全球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点燃了对西方社会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历史的全面大辩论,要求移除和奴隶制有关的雕像和纪念碑,清除代表“奴隶制”和“压迫”的所有符号,全面消除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成为一场前所未有反对白人至上种族主义的“新民权运动”。
此次运动中,代表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雕像、纪念碑、历史命名等符号被移除,停用或除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将把以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命名的学院改名,把威尔逊的名字从其公共政策学院和一所住宿学院中移除。英国布里斯托的抗议者将17世纪奴隶贩子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雕像扔进附近的埃文河;比利时利奥波德二世国王的雕像在遭到抗议者破坏和焚烧后被拆除并重新安置;美国俄勒冈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宣布始于1894年两校之间的州内体育竞赛不再被称为“内战”。百事可乐旗下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杰迈玛阿姨(Aunt Jemima)宣布停用。
反种族主义者破坏偶像的行为(Iconoclasm)首先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颠覆,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破坏性行为传递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并影响、重塑城市景观。美国康纳尔大学教师恩佐·特拉弗索(Enzo Traverso)指出,被推倒、摧毁、涂画的这些雕像都代表了权力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反种族主义者认为这些“存在争议”的雕像都是在庆祝历史以及美化其主导者,正是基于这一简单的事实才为拆除提供了的合法理由。城市是伴随城市居民的需求、价值和愿望而不断改变的一个生命体,而这些改变从来都是政治和文化冲突的结果。推倒那些纪念历史上种族统治者的纪念碑给当下的反对种族主义压迫的斗争提供了历史意义。
巨大的争议
与此同时,此次抗议运动要求彻底清除与奴隶制和殖民主义有关的雕像、符号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首先,抗议者的破坏行为成为舆论一致谴责的对象。美国旧金山大主教萨尔瓦多·科尔迪隆(Salvadore Cordileone)批评说,“这场旨在恢复记忆并纠正种族主义和警察残暴不公正现象的新的种族运动已被一些人劫持为暴力,抢劫和故意破坏行为”。意大利舆论强烈谴责抗议者向印德罗·蒙特烈里(Indro Montanelli)雕像泼红漆的行为是法西斯主义和野蛮行径。
其次,让现有雕像原地不动可能会比拆除雕像、建立新的象征带来更多好处。耶鲁大学哲学系卡根教授(shelly Kagan)评论称:“不管历史古迹是为谁建造的,也不管它们曾经代表什么,拆除它们都是错误的。它们提醒着我们要做出改变,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先驱报》评论称,不管动机如何,摧毁这些象征可能会给新势力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但不能改变历史。消除过去错误的印记可能不利于社会进步,即刻意为之的好事可能会使历史被粉饰。
最后,历史无法改变。无论怎么做,他们都无法改变美国前15个总统都是奴隶主这一事实,因为他们成长在18、19世纪。《南华早报》专栏作者波林(Philip Bowring)指出废除奴隶制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将这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物与奴隶主一概而论,未免过于虚伪。雕像、纪念碑和地名是历史的标志。社会的进步在于理解历史以及懂得为什么现在被视为罪恶的人能在他们的时代受到仰慕。
但同样有观点指出,以此反对反抗者破坏雕像的观点是一种诡辩。历史的确无法改变,但回顾过去,尤其是回顾有关种族主义、奴隶制、殖民主义、种族灭绝的过去,并不意味着要建立雕像来庆祝它。在德国,对纳粹的历史是通过纪念受害者而不是纪念迫害他们的人,纳粹党卫军的罪行不是通过建立纳粹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的雕像来纪念的,而是通过矗立在前党卫军办公室旧址上名为“恐怖地形图”的室内外展览来纪念。因此,把当前的反种族主义毁坏雕像行为归咎为对记忆的谴责是非常具有误导性。反种族主义摧毁雕像的做法,旨在从被统治者和被征服者的角度而不是胜利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过去。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但他同时也开启了长达四百多年的美洲种族灭绝史。
建筑和艺术承载着压迫的痕迹,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任何文明的记载都是野蛮的记载。那些推倒雕像的种族主义反抗者并不是盲目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并不想摧毁罗马斗兽场或金字塔。相反,他们更希望不要忘记。正如另外一位德国诗人布雷希特指出的,这些非凡的纪念碑都是由奴隶制造的。
(相德宝: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馥琼: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语种全球新闻硕士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